「2017年,各國公共電視面臨各種衝擊。以色列公共電視結束關門、加拿大公共電視CBC資遣一千多名員工、英國公共電視BBC也關掉一個台…」公視總經理曹文傑感慨地說。
2016年被稱為台灣OTT元年,去年更是各家OTT蓬勃發展的一年,業者透過各種內容相互競爭,吸引收視戶目光。如今台灣OTT市場處於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除原生OTT業者外,電視台的參與愈來愈積極,去年10月公視也加入這場戰役,原本啟用的「公視+7」影音網功成身退,推出OTT串流平台「公視+」,並計畫在今年推出App。
公視如果實驗出一條OTT新路,提供很好的營運模式,大家就能跟進。
2016年底曹文傑接任公視總經理,在新任經營團隊到位後,確立發展新媒體的目標:「大家都期許公視做台灣影視產業的領頭羊,如果實驗出一條新路,提供很好的營運模式,大家就能跟進。」
時代演進,觀眾收視習慣改變,是不可逆的趨勢,媒體得設法因應。「公視拿國家的預算,有責任與義務正視OTT的發展,再加上公視沒有商業包袱,可以大膽求新求變。」
去年6月,公視在新媒體部成立「全媒體專案中心」,從公共服務行銷、節目、國際、研發、PeoPo公民新聞各部門選出7人,組成跨部門小組,除了負責「公視+」,還包括許多網路實驗性質的專案。新媒體部經理林孟昆說明:「跨部門小組平均年齡約30歲,成員都是對網路有高度興趣的『網路原住民』,大家腦力激盪,從網路平台去思考怎麼做節目,找出公視的新媒體方向。」
「公視+7」是2016年推出的服務,舉凡晚上5點半至深夜12點之間播出的公視節目,24小時後就會在「公視+7」上架,7天內供用戶免費觀看;像叫好叫座的《通靈少女》在播出時,許多觀眾來不及從電視收看,便藉由「公視+7」觀賞。相較於「公視+7」,「公視+」在內容與技術都大幅提升。
OTT要成功,多元影音內容與技術是致勝關鍵。對此,公視+將影音內容的分類、整理和規劃視為重點。
OTT要成功,多元的影音內容與技術是致勝關鍵。對此,「公視+」將影音內容的分類、整理和規劃視為重點。曹文傑指出,公視成立20年來累積了極豐富的影音內容,種類橫跨戲劇、紀錄片、新聞等,上架至「公視+」的時數已超過800小時。除了延續「公視+7」的功能,更成立了「4K」「獨播」,以及公益取向的「點點愛」專區。
4K專區,是源自於公視在2016年至2019年實施的「超高畫質電視示範中心及創新應用計畫」,配合政府建構超高畫質電視製作中心,及4K超高畫質各類型節目、原創內容製作等。
去年8月,公視首度嘗試以4K直播世大運開閉幕式,「公視+」的4K專區中,也收錄以4K技術拍攝的電視劇《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2》《起鼓•出獅》、新創電影《乒乓》《再看我一眼》《林投記》、人文紀錄片《築地市場的一天》《名畫重現:葛飾北齋》,以及藝文節目《皇后樂團:蒙特婁搖滾演唱會》《電影大師:漢斯季默音樂會》等。
「點點愛」則是為弱勢族群及高齡者而設立,再細分為口述影像、身心障礙、社會關懷三部分。「從開台至今,公視為服務聽障者製作了《聽聽看》,在電視劇增加了旁白解釋來服務視障人士。另外也針對高齡者,提供健保、醫療、養生、長照等相關資訊節目。」曹文傑強調,這些節目難在商業上獲利,「公視+」卻必須要做。
公視有豐沛紀錄片資源,其中有關台灣歷史的影片,未來計畫在「公視+」以數位策展方式重新呈現。
至於「獨播」專區,目前有《麻醉風暴2》的彩蛋花絮,及一刀未剪的多部新創電影。為了迎合網路OTT族群,公視也特製每集15分鐘、共40集網路劇《城市情歌》,先於「公視+」播出後,再於頻道以每集1小時版本播出。未來將推出網路實驗性質的益智節目《一呼百應》、兒少新聞節目《青春發言人》及體育節目《就是愛運動》等。
曹文傑透露,目前已積極將影片數位化:「公視有豐沛紀錄片資源,其中有關台灣歷史的影片,未來計畫在『公視+』中以數位策展方式重新呈現,讓更多年輕人看見,也提供學校教學使用。」
在技術創新方面,曹文傑認為,新媒體可嘗試更多不同的說故事方式,「除傳統的影音觀看,在敘事上也有新的可能性,我們稱它為『非線性敘事方式』。觀賞戲劇時,觀眾能依喜好選擇故事的發展;觀看紀錄片時,能隨時查找發生地點、當時地景地貌等資訊。這些新模式,都是『公視+』想做的新實驗。」
而使用者偏好、推薦機制、大數據分析功能等,也在公視原定規劃中,將陸續啟動,待累積足夠數據及應用經驗後,將分享給影視業界參考。
不少OTT平台採取付費會員制,公視因經費有限及營運考量,未來也將循同樣模式收費。曹文傑語重心長地說:「台灣市場尚未建立起使用者付費的習慣,各家OTT業者都經營得很辛苦,儘管這條習慣培養之路依然漫長,但我覺得公視必須負起責任,建立起付費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