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指出,昨晚地震是「群震現象」,也就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發生一系列地震而無法明確判斷出主震的地震型態;該學者受訪時指出,花蓮在板塊交界處,這次發生的地點在清水斷崖,與山跟海交界處的斷層,幾起地震都集中在此。至於群震規模比較大,是因為花蓮地震頻繁,在地震規則下,規模大的地震自然也感覺多,而花蓮地震多是深度5至10公里左右的淺層地震。
該學者還提出「台灣正值百年週期」的看法,他認為,花蓮外海的菲律賓板塊跟歐亞板塊來說,這個週期大概是100年爆發一次,花蓮1815年、1920年各發生規模7.7和8.1地震,算一算近年就會發生規模8的地震。
對此說法,台大地質系教授吳逸民持保留態度,他說,是否進入「百年週期」,目前沒有那麼明確的跡象顯示,不過,花蓮真的要特別注意!因為花蓮位處於2個板塊的「縫合帶」,當板塊擠壓、碰撞時,花蓮首當其衝,1951年花蓮發生過大地震,北邊海面震央7級,整個東部都在震幅之內,未來地震頻繁並不意外。
是否會有「更大的地震」?吳逸民表示,花蓮在地震帶,過去也曾經1天發生2、30起有感地震,是該區域構造特性,目前科學仍無法預測地震,我們應審慎以對。
吳逸民強調,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做好抗震管理,前年的台南大地震跟這次的花蓮大地震,震垮造成傷亡的,都是抗震力差的老舊建築物,政府要做好危險建築物的更新,從建築法規強化台灣建築物抗震力,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