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華達的電影總是圍繞著女性,也以女性的視角拍片。以她和法國藝術家JR合導的紀錄片《最酷的旅伴》(Faces Places)為例,片中他倆造訪法國最大商港勒阿弗爾港(Le Havre)、與碼頭工人聊天時,她突發奇想,要求訪問碼頭工人的妻子,暢談她們的生活和職業,拍下她們的身影。
之後,工作團隊出動堆高機,推疊起近百個大型貨櫃,外觀貼了3位受訪女性的巨型照片,醒目地矗立在碼頭。她刻意在以男性為主的工作場域裡凸顯女性形象,讓她們說故事,藉此平衡兩性的地位。
近年,好萊塢掀起一波新女權運動,迫使美國影視圈正視男女不平等的問題。不過,安妮華達每次遇到年輕女性把拍不出電影的原因歸咎於性別 ,就會直接叫對方「回家煮飯好了。」
這樣回答也許令人錯愕,因為安妮華達是女性主義者。1970年代法國作家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發起「343請願活動」(Manifesto des 343),共有343名婦女聯署要求墮胎自由權,安妮華達也是其中之一。
安妮華達解釋,她會為了爭取女性權益不遣餘力,包括同工同酬、工作機會均等,「但是以女人的身分,而不是女導演」,兩者還是有所不同。
「女性要在這世界生存確實不易,但導演何嘗不辛苦?」她認為,難的是拍電影這件事,即使到了她這個地位,要籌錢拍片也很難。「這與我的性別無關,是因為我拍的電影不賣座。」
她建議新生代女性影視從業人員:「千萬不要拿性別、年紀這種事,綁手綁腳、自我束縛。我當年當導演時,法國只有3個女導演。如今法國電影產業的女性工作者占了四分之一,比美國還多。」
今年,安妮華達以90歲高齡、因《最酷的旅伴》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同時拿到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對於後者,她坦率說:「我是很開心啦,但沒什麼好值得驕傲的。我覺得這個獎是安慰獎,是比較差的奧斯卡,它甚至不是在2月頒發。」
奧斯卡幾年前將終身成就獎的頒發時間提前至頒獎年度前一年的11月。話雖如此,去年11月和今年3月初的典禮,她都出席了。
安妮華達一直以為,2008年《沙灘上的安妮》會是她最後一部長片,直到遇見小她55歲的JR,兩人合作了《最酷的旅伴》,讓世人再次見識她豐沛的創作能量。她的《愛格妮撿風景》裡曾出現長得像愛心的馬鈴薯,她也以此形容自己:「我有一顆寬大的心,理解、同情和分享是我最喜歡的字眼。創造上,我也像擁有再生能力的馬鈴薯,總是不斷長出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