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影壇導演牟敦芾因情色鹹濕、暴力血腥的重口味,常被形容為「禽獸導演」、「變態導演」,但在台灣成長、受教育的牟敦芾,其實是1960年代熱衷電影藝術的青年,他在台灣執導的最初兩部電影《不敢跟你講》與《跑道終點》無論內容與形式都遠超越那個年代、備受稱讚,卻因政治社會環境,無緣與觀眾見面。在塵封將近半世紀之後,這兩部電影因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工作人員的奔走,將在影展登場。
今年TIDF的「台灣切片」單元,推出「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專題,蒐羅台灣在1960 年代的影像創作。當時一群文藝青年,在資訊不發達、政治戒嚴、社會保守的情況下,吸取西方藝術與知識,力求表現,創作出許多具有「現代/前衛/實驗」精神的作品。單元中有一部1966年陳耀圻執導的紀錄片《上山》,描述三位國立藝專(現為台藝大)學生黃永松、牟敦芾與黃貴蓉一起出遊、抒發對現實看法的經過。
紀錄片《上山》是台灣影史上第一部具現代意義的紀錄片,片中黃貴蓉說,牟敦芾想當導演,「如果不當導演情願死」。就在3年後,這三個人真的合作了一部電影,片名就是《不敢跟你講》。
去年《上山》經國家電影中心完成數位修復版,引起TIDF的注意,並更進一步追索片中三人後續,在國影中心的片庫尋找相關影片,結果發現牟敦芾執導的第一、二部電影《不敢跟你講》與《跑道終點》。但這兩部電影從未在台灣正式映演,只有少數人看過。
《不敢跟你講》由牟敦芾自導自演,黃永松擔任美術設計與劇照師,黃貴蓉為編劇(筆名「后方」)和場記。故事講述一位與父親相依為命的男孩,為減輕父親欠賭債的壓力偷偷在深夜打工,導致課堂上打瞌睡,學校老師察覺不對後,開始調查。影片呈現貧富階級差距、校園霸凌、也對權威教育提出省思,表現形式不落俗套,並可看到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社會關懷。當年詩人張健看片後曾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稱讚,「有一種電影,會逼使你隨它燃燒,隨它爆發,隨它冷卻,隨它昇華,最後更凝留一腔知性的思維。《不敢跟你講》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不敢跟你講》由劉緯文投資拍攝,劉緯文是女星劉若英的父親,因熱愛文藝,當年四十出頭就自海軍退役,曾在西門町開「作家咖啡屋」,認識牟敦芾等文藝人士,並將10萬元退休金全部投入拍片。
劉緯文接受TIDF特刊專訪時表示,由於他認識《不敢跟你講》女主角歸亞蕾的父親(歸來,曾任海軍電台台長),當時已獲金馬影后的歸亞蕾也熱情答應飾演片中的老師。劉緯文透露,當初《不敢跟你講》是因戲院排片時出問題導致無法上映,和政治無關。對於現今版本最後面出現許多台北市新設的國民中學畫面,和當年不同,劉緯文則表示,「我猜最後這一段應該是後來加上去的,當時影片完成後我沒有看到最後這段。因為那時候教育部要推行國民9年教育,這可能是教育部自己加上去的。」
牟敦芾執導的第二部片《跑道終點》比第一部片更成熟,影片描述兩位少年好友平日形影不離,但一人卻意外猝死,朋友在孤單的生活中懷著內疚的心情。藝評人張世倫認為,片中「對同性情誼的大膽刻畫,階級區隔的對照類比,存在主義的自我質疑,以及宿命憂鬱的悲觀氛圍,不但有著超越彼時台灣電影既有框架的展現高度,更可從片中一窺 1960年代文藝青年諸多影響的混雜呈現—— 一些不無可能來自陳映真小說〈麵攤〉的意象轉化、許常惠不落俗套的吉他配樂、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人道氛圍、日本武打片快節奏的蒙太奇剪接,再附加一些《四百擊》與《第七封印》裡童年孤寂與死亡逼近的迂迴折射。」
《跑道終點》同樣未在台灣上映,並有因同志情誼、意識形態遭禁演的傳聞。但演出該片的資深女星劉引商表示,影片只是單純描述兩個男孩的友情,她也不明白為何電影始終沒能在台上映。
TIDF策展人林木材指出,1969年的《不敢跟你講》與1970年的《跑道終點》都是以「兒童」為主角,內容不僅具備現實關懷,也堪稱台灣第一批獨立製片。尤其「《跑道終點》現在看會覺得觀念超前當時五十年,非常精采的作品,到底為什麼被禁,我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
接連兩部影片失利,牟敦芾後來轉往香港發展。1977年,牟敦芾與香港邵氏公司簽約成為基本導演,執導的首部短片《鎗》,收進《香港奇案之五姦魔》。1980年的《打蛇》雖反映逃到香港大陸偷渡客受虐遭威脅的艱難處境,揭開社會瘡疤,但性侵、暴力、施虐的場面,卻再度讓他被歸類為禽獸導演。1995年牟敦芾與李華月合導成人電影《血戀》後淡出影壇,定居美國。
此次《不敢跟你講》與《跑道終點》在TIDF難得重登大銀幕,主辦單位也邀請《不敢跟你講》編劇與場記黃貴蓉、《跑道終點》演員劉引商等出席映後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