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台灣)與多明尼加共和國的正式邦交,在5月1日終止,結束雙方長達77年的官方關係。消息傳來之時,多明尼加共和國的官員,正在北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PRC)建交。由於這項最新發展,台灣正式邦交國的數目減為19國。
多明尼加總統梅迪納政府同時表示,該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並接受北京當局所稱「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立場。
有關多明尼加考慮與中國正式建交的傳聞,已散布了好幾個月。因此,本週二的情勢發展並不令人驚訝。台灣為了確保外交關係能夠持續,曾在今年3月提供多明尼加政府軍一批為數不少的裝備,花的是台灣納稅人的錢。值此同時,北京方面也承諾要大筆投資多明尼加的基礎建設。前總統馬英九任內的台灣駐多明尼加大使,在週二向媒體表示,多明尼加長久以來對台灣索求無度,做法可說近乎敲詐。
多明尼加成為蔡英文政府在2016年5月當權以來,繼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及巴拿馬之後,又一個切斷與台灣正式關係的國家。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斷交的原因,是因為台灣拒絕送禮2億美元給這個小國家;而這項要求是該國於同年1月,蔡英文贏得總統選舉時,就立即以書面方式提出的。(目前也有傳聞指出,位於加勒比海、貧困的海地,將是下一個打算與中國建交的台灣邦交國)。
利誘台灣邦交國,是北京當局針對蔡英文政府在2016年之後拒絕承認「九二共識」,所採取的諸多施壓手段之一。長久以來,北京當局對於海峽兩岸對話的一貫前提是「九二共識」;又或者是必須依循「一中原則」,但在習近平當政之下,已大致排除「各自表述」(容許兩岸之間存在「沒有共識的共識」)的主張。
然而,失去盟邦所造成的心理衝擊程度,可以說很有限,因為台灣民眾看待情勢的態度很務實。事實上,其他可能被中國拉攏的台灣邦交國,都是不具全球影響力的微小經濟體,北京當局的策略效果也因此削弱。相同的手法用多了,也比較沒有感覺。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台灣透過互惠代表及經貿官員的派駐來取代大使館,可以確保雙方互動的持續,進而降低斷交所帶來的實質損失。
更重要的是,台灣持續強化、擴大了與全球100多個國家的非正式關係,包括大型經濟體,例如美國、歐盟、日本、印度等國家;其中更有許多全球領袖和台灣一樣堅信自由、民主的價值,成就了台灣,也保護了台灣。北京當局愈想透過拉攏台灣邦交國來圍困台灣,台北當局則有愈強的正當理由,向外尋求、發展更有意義的夥伴關係;而必須指出的是,通常這些關係的「非正式性」都僅止於名稱。因此,即使在過去18個月失去3個邦交國,台灣的國際地位比蔡總統就職時,要來得更強。
相關的成功作為,包括爭取免簽證(從馬政府時期開始爭取)、最近美國通過的台灣旅行法(鼓勵台美高階官員互訪交流)、今年稍早台灣獲邀參與在東京舉辦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會議,以及台灣與印度之間的多項合作提議研擬。除此之外,台灣每週都在接待來自不同國家的官員、國會議員、學者、非政府團體及記者所組成的參訪團,並進行交流、對話,當然也包括與台灣方面的同行進行正式會議。相關交流的步調和廣度,在近幾年加速了,也增進台灣與國際社群中的夥伴國家之間的聯繫。大部分參與這些相關會議的國外旅客,都曾表達想要探討與台灣近一步合作可能性的熱切盼望。
在北京持續霸凌台灣並威脅鄰近區域其他國家時,有影響力及足夠骨氣來對抗中國的國家,一定會想盡各種與台灣合作的方法。而台灣當然也非常樂意盡一己之力。
如上所提,北京當局「偷走」台灣邦交國的效果有限,頂多具象徵意義而已。此舉對於台灣外交官或許會造成衝擊,畢竟他們對正式邦交、大使館和外交事務有一定的憧憬。但實際上,外交挫敗遠遠不足以對台灣構成生存的威脅。這正是台灣人面對國家一再被戳刺傷害卻能挺過來的原因。台灣不必再捐錢給愛敲詐、寄生的衰弱小國(指的是當政者,而不是無法參與決策的人民),現在可以和「真正的」盟邦之間,進行更聰明的投資計畫與交流。諷刺的是,台灣應該感謝北京的鼓勵,更有效地運用資源、物資與人力。
本文作者寇謐將(J. Michael Cole)身兼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台灣研究計畫的駐台北高級研究員、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French Centre for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a)副研究員,以及《台灣守護Taiwan Sentinel》總編輯。他曾任位於渥太華的加拿大安全情報局分析師,擁有加拿大皇家軍事學院的戰爭研究碩士。寇謐將最新著作《Convergence or Conflict in the Taiwan Strait: The Illusion of Peace?》,在2016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