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吉尼亞理工學院副教授Steve Rowson在最近完成的1項實驗中,以假人模擬足球場上的頭部碰撞,結果得到驚人的結論。一般而言,戰機飛行員承受超過6個G的加速度,就會開始頭暈目眩,而職業足球員不但經常以頭傳球或攻門,搶球時不小心猛K對方的腦袋,更是屢見不鮮。
為了保護球員頭部,早在20幾年前就有廠商研發出類似束髮帶的護頭裝置,看起來就像1塊吸汗的頭巾綁在額頭上,只不過材質並非布料,而是由吸震泡棉製成,與一般鋼盔或安全帽的襯底相同。國際足總2004年雖已正式批准球員在場上使用護頭配備,但各大比賽場上,包括今年的世界盃賽事,仍然幾乎看不到任何1位球員戴著這種護頭裝置上場。
「他們覺得戴這玩意兒不正常,」Rowson教授說:「通常只有頭部被撞過很多次,或剛受傷的球員才會戴這種頭套。」
Rowson教授的實驗中,也讓假人戴上各種護頭裝置,比較有保護和無保護的狀況下頭部承受外力的差別。結果發現某些裝備可降低腦震盪機率達7成以上,價格則是從15美金到90美金不等。低廉的代價即可換得頭部安全保障,照理說:何樂而不為?但現實卻並非是如此。
「如果擔心踢球會影響健康,那就去下棋嘛,」愛爾蘭國家隊助理教練Roy Keane最近針對前鋒Kevin Doyle因懷疑腦傷選擇退休一事,語帶嘲諷地對外表示:「任何運動都是這樣,下場就有受傷的可能。」
這樣的心態顯然充斥於當今足球體壇,例如英格蘭球星魯尼還有美國女足隊的Ali Krieger都經因傷配戴護頭裝置上場,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又自動取下,不再配戴,究其心態應是顧及形象,不願在對手面前示弱。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足球員的腦部創傷是不容忽視的運動傷害。
2017年英國1項研究對14名已故足球員的大體做解剖,發現有6人腦部出現阿茲海默症病徵。而英格蘭1966年世足奪冠隊伍中,有多名隊員如今都發生癡呆或失憶症狀,也促使英國足協決定展開調查,釐清背後的因果關係。
資料來源:Wired, Sports Illustr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