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場一隅,球員們一字排開搭肩站著。等待的時刻,有人垂頭、有人張望。哨音響起,他們隨即出現別過頭去、高聲叫喊等不同反應,寄望再來的一球…。
這是萊拉巴卡尼娜《關於人生的短片》(Short Film About Life)裡的情節,短短兩分鐘,道盡競技場上的期盼、失落、友誼、團隊精神等,且任由球員或觀眾入鏡、出鏡,攝影機始終固定不動。萊拉認為,影片長短就像是繪畫的大小,沒有固定標準,每部片都有它的長度。「如果兩分鐘裡已有一個小型電影,那兩分鐘就夠了。」儘管該片拍攝經費是零,後來不但有德國電視台買下版權,更在捷克伊赫拉瓦國際紀錄片影展贏得歐洲最佳短片,持續在各影展放映。
1991年萊拉第一部紀錄片《麻布日記》(The Linen)即入選坎城影展,「影片講一個兒童醫院,我想呈現其中痛苦、哭泣的氛圍,但我沒去醫院裡拍,反而在外面拍收病床床單的司機,因為這是我的觀點。我思考如何看待所在的地方、我的聲音是什麼?如何溝通?用什麼工具?」萊拉從旁觀者角度,保持距離、凝視生活,在日常中看見社會現象與詩意況味,一步步建立影像特色。
1994年萊拉透過在拉脫維亞與白俄羅斯間的渡船頭定點觀察、長期記錄,完成獲坎城最佳短片費比西獎的紀錄短片《渡船》(Ferry)。該片確立她固定攝影機的拍攝方法,此風格也一路延續到近年的《瀑布》(Waterfall)、《哈囉!馬》(Hello Horse!)。
拍紀錄片是等待事情發生,拍電影則是架起設計好的舞台,雖然不同,但聲音、氣氛等元素相通。
《瀑布》拍下拉脫維亞境內、歐洲最寬的聞遝瀑布遊客百態;耗時一年的《哈囉!馬》呈現小鎮道路的四季與景觀變遷。由於攝影機始終不動,拍攝過程裡,更需要時間與等待。萊拉常將攝影者與好的素材比喻為釣魚者與魚,並說:「我相信釣魚的人都知道魚在哪裡,生命中總會發生什麼事情。」
萊拉分享有關「釣魚」的工作方法時,常以曾獲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的《夢之地》(Dream Land)為例。該片以廢棄物掩埋場為背景,許多這類紀錄片都是講依靠此地維生的邊緣人,但萊拉卻是拍生命的循環。「那裡有昆蟲、貓頭鷹、蛇、老鼠等,像動物園一樣,可是我們剛到時,什麼都沒有。」靠著等待觀察與兩年的追蹤,拼湊出這裡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鏈:老鼠吃垃圾、貓吃老鼠、鳥吃貓屍、人類再用槍射鳥…。
《夢之地》的攝影師擅長拍攝鳥類,開始拍攝時看到鳥的精彩畫面,忍不住跟拍,但萊拉卻要求鏡頭不能動,以免顧此失彼、毀掉構圖。「我不會去追我拍攝的對象,這是拍攝風格的規則,我和攝影師後來決定,如果鳥飛走,就等另一隻飛進來。這邊拍不出就換個地方,也許有其他事情發生。」這些堅持,都讓她的紀錄片格外純粹、寫實與珍貴。
熱衷於紀錄片的萊拉,也拍了4部電影。她說,拍紀錄片是等待事情發生,拍電影則是架起設計好的舞台,聲音、氣氛等元素相通,「兩者都喜歡,當我拍劇情片時會想念紀錄片,反之亦然。」為了拍攝第一部電影《鞋子》(The Shoe),萊拉在1997年成立哈格拉(Hargla)製片公司,和德國、法國片商合作,並且身兼製片。
萊拉表示,提案、籌資等製片工作她都想請別人幫忙,「但我知道如果不自己來、沒人可以做。因為一般製片多半希望在商業上成功,才能賺錢,如此就得拍商業取向的影片,但我對電影藝術更感興趣,所以自己當製片。」她笑說自己的製片公司沒辦公室,「只有電腦和一個帳號,而且只製作我的作品。」
哈格拉製片公司因萊拉明確的藝術片定位,幾乎每部作品都獲國際影展肯定,但萊拉坦言,仍得向拉脫維亞政府或一些歐洲投資藝術電影的基金申請補助。「就算只補助一部分,仍有很大幫助,畢竟都不是高預算的影片。」而規模較大的劇情片,萊拉都會找國內外公司共同合製,分攤風險。她也常為宣傳交流與遞案媒合,出席影展。
拉脫維亞人口僅200萬,觀眾不多,因此需要跨國合製,不只可以擴大資金與市場,更是創意的結合。
萊拉的足跡遍及全球各大影展,且是今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焦點影人。「影展很重要,尤其是我這類影片。」她的作品在海外備受好評,在故鄉拉脫維亞則透過藝術電影院或特別活動放映,近兩年因拉脫維亞國家電影中心也是共同出資者,所以影片會放上網路供該國民眾免費觀賞。
跨國製作經驗豐富的萊拉表示,拉脫維亞是只有兩百萬人口的小國,意味著觀眾不多,即使對商業電影來說也非常有限,更不必談藝術片,因此需要跨國合製。但萊拉強調,跨國合製不只可以擴大資金與市場,更是創意的結合。
例如萊拉代表拉脫維亞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黎明公社》(Dawn)就由拉脫維亞、波蘭與愛沙尼亞合製。「波蘭對我而言很重要,因有波蘭共同製片,才能請到曾以《獎牌》(El premio)獲柏林影展攝影銀獅獎的波蘭攝影師沃傑赫斯大隆(Wojciech Staron)。跨國合製不是只共同投資,更重要的是讓藝術家、創意人共同合作。」
零預算拍出得獎片 萊拉巴卡尼娜 Laila Pakalnina
生日:1962年6月4日(56歲)
學歷:莫斯科電影學院電影導演系畢業
代表作:
- 1994年 《渡船》獲坎城影展最佳短片費比西獎
- 1998年 《鞋子》入圍坎城影展「一種注目」
- 2005年 《夢之地》獲歐洲電影獎最佳紀錄片
- 2006年 《水》入圍柏林影展最佳短片競賽
- 2009年 《靜》入圍坎城影展最佳短片競賽
- 2012年 《披薩》獲羅馬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 2015年 《黎明公社》代表拉脫維亞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