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正在統治世界。身為消費者,各種以數據推動的廣告推薦,已悄悄主導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會不會有一天,數據推動的政治也將接管我們的政府?想像有一天,我們對政府政策的選擇就像亞馬遜的「一鍵購入」,或是挑候選人就像挑約會對象只需「向右滑動」,我們再也不用忍受政客們惱人的攻訐、推諉、和一事無成。
英國軟體公司Open Text對英國消費者所做的民調發現,有四分之一的英國人認為,當政客,機器人會比真人做得更好。
今年四月,日本東京都的多摩市選舉,AI人工智慧登上市長競選人的名冊。「它」的政見承諾要打造一個更公平、更有代表性的政府。
推動以科技改良社會的「第四波集團」(The Fourth Group),去年舉辦了一場「自動化政治」的駭客松(hackathon)大賽。 由程序員、設計師、政策專家和政治人物共同參與,建構政治的新科技。被選為優勝的Civic Triage團隊,開發了一個與選民溝通的聊天機器人。它可以透過簡訊對話,瞭解選民需求並提供相關機構的求助資訊。這個機器人的目標是取代每週「與選民有約」的例行會談。(在英國,議員在選區的服務處被稱為constituency surgery,猶如醫院的「診療室」。議員會在這裡定期約見選民,接受選民的陳情。)
如今這套科技,已從理論的推演推展到政治的實務。英國工黨國會議員伯恩(Liam Byrne)和其他幾名議員已經開始討論,如何透過聊天機器人與民眾互動。
今日的民主政治,處處可見科技的影響力。印度總理莫迪和法國總統馬克宏都曾經使用3D投影,同時間向不同造勢場合數以萬計的群眾講話。在2016年的美國大選裡,候選人已經可使用社群媒體廣告,針對不同目標族群,發佈不同的訊息爭取支持。
如果發揮創意,我們可以設想出許多政治機器人可以更快速有效完成的工作,從剪綵開幕、握手抱小孩到催票募款,這類工作該說什麼話、做什麼表情動作都難不倒機器人。甚至電訪徵求民意和資料彙整,也都可以借助人工智慧。我們如今已經把股市交易和疾病診療的決定權都交給演算法,投票應該也可以?一個「自動化」的民主制度,應該可以同時取代政客和選舉。
Alvin Carpio在文章裡談到,政府機構的自動化確實已逐漸脫離科幻小說的範疇。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對公共議題的理解,會比起我們人腦更快也更好。演算法已成為世界棋王;預測性的分析法已被用來感情配對和找尋潛在罪犯;臉書的按讚模式可預測出投票行為。我們沒有理由懷疑,未來演算法可以為公共政策尋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從這個角度看來,機器人搞政治,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它辦不辦得到,而是在於我們究竟希望政府和政治人物和政府為我們做什麼。
所有的機器,都可以說是人類基於懶惰而出現的發明。民主制度下,許多人把政治當成麻煩事,而期待英明的代議士和執政者來為我們效勞,如今更希望機器人可以解決一切。不過從政治的本質來看,政治人物畢竟不只是理解和反映民眾的觀點,更重要的是依憑人的情感、理智,做出共同的決策。決策必然有許多衝突、妥協、與不完美。在技術上,執行政治的任務可以自動化,但是政治卻無法自動化,除了掌握信息、分析和溝通,它還需要領導者和代議者的領導統御、願景和信念。
機器人或許比較有效率,但是它會不會讓選民與政治這「眾人之事」更加關係疏離?當我們把治理的權力交付給演算法,可能也代表人類的政治走入終點。
參考資料: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