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生很多最快樂的時光並沒有保存下來,它們就是發生了,沒有照片可以佐證,沒有文字可以紀念。它們發生,隨後消散。
簡言之,感覺到滿意是回顧式的。快樂則是在實時發生的。快樂的感受未必能夠伴隨記憶持續下去。
快樂是當下的感受
以度假為例,根據康納曼的說法,假如人們要參加一個愉快的旅行,預先知道記憶將被抹除、同時也不得拍照,他們可能選擇乾脆不去。原因在於,我們度假預期的是可以創造感到滿意的記憶留在往後回憶。對於是否真正玩得很愉快,我們相對不是那麼在乎。
這種說法,或許可以解釋當前社群媒體的文化現象。某種程度而言,我們較在乎在社群媒體上呈現令人羨慕的樣貌。我們大快朵頤、秀恩愛、聚餐出遊打卡,最在意的不是和家人朋友共度的愉快時光,而是為之後的滿足感作記錄。
常有人說「人生短暫,快樂就好」。不過康納曼認為,我們對於快樂的在意程度,可能沒有預想的那麼高。舉例來說,康納曼的研究發現,和好友聚會閒聊很容易感到快樂,但是一般人不見得把和朋友在一起當成優先要務。為了追求得到滿意感的長期目標,人們可能有別的事要先做。
財富無關快樂
康納曼對於財富、滿意、快樂三者之間的關係也有一番看法。在10月稍早他接受以色列《國土報》的訪問裡提到,滿意與否絕大部分是比較而來。他認為人生的滿意度有很大程度和社會指標相關。其中,金錢對生活滿意度具有重要影響,但是對於快樂與否則影響較小——只有在我們真的缺錢時才有影響。
他主張,雖然貧窮帶來痛苦,但是有了滿足我們基本需求的一定程度收入之後,財富的增加並不會助長快樂。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衣食無缺,達到基本生活需求,我們至少有能力可以和世界上最有錢的人們一樣快樂。
參考資料:Quartz,The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