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6 18:04 臺北時間

菁英離開才漸凋零 世界遺產吳哥窟並非一夕崩壞

mm-logo
時事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的吳哥窟,每年都吸引數以千計的觀光客從世界各地而來。(東方IC)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的吳哥窟,每年都吸引數以千計的觀光客從世界各地而來。(東方IC)
位於柬埔寨的知名景點吳哥窟為世界最大寺廟,199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後,每年都吸引數以千計的觀光客從世界各地而前往爭睹,欲揭開其神祕面紗。這座建造於12世紀的宏偉廟宇,過去被認為是受到暹羅王朝的軍事入侵而崩壞,如今卻有專家提出不同看法。
過去對於吳哥敗壞的原因,往往歸咎於阿瑜陀耶王朝暹羅王朝(現今泰國)在1431年入侵。但地科學家Dan Penny有不同看法,他認為柬埔寨古城吳哥是從13世紀就開始隨著菁英離開而逐漸凋零,而非一夕間崩亡。
回溯15世紀的吳哥,其歷史紀錄完全空白,沒有任何文字紀錄說明當時的人們何以離開的時間、原因或方式。研究團隊取出吳哥窟周邊護城河取出的70公分沉積物,透過大自然的痕跡來找尋歷史紀錄。由於人類生活會耕作、改變植被、用火和水土流失,導致土壤狀況改變,而人類離開後,狀態同樣會產生改變。
根據Dan Penny發布的報告,13世紀的吳哥土地利用、焚燒木材、植被破壞和土壤流失的狀況就逐漸減少,到了14世紀末南方護城河就荒草叢生,可推斷當時早已無人治理。因此,他們認為吳哥並非一夕崩壞,而是菁英陸續離開,搬到商機更發達的地區,很可能是搬到當時海上貿易日漸繁盛的沿岸城市。
他們也舉出,14世紀中和15世紀初曾發生氣候變異,當時吳哥的灌溉網路就已荒廢,某一地區基礎建設之所以崩壞往往是菁英離開才會導致(而非基礎建設崩壞導致菁英選擇離開),顯示出早在當時,吳哥已經不是適合人居住的地方。在此之前的數據也顯示,人口數長期都下滑。
過去,柬埔寨人強調是暹羅軍事入侵才毀壞了吳哥,但研究人員認為,菁英從13世紀就陸續離開了吳哥,加速了14世紀時其消亡,到了15世紀任何入侵者想進入吳哥也「幾乎沒什麼阻力可言了」。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9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