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在9月份即將出刊的《紐約客》雜誌的文章裡,提到了97年香港主權移交之前不久,香港行為心理學家康螢儀等人所做關於身分認同的實驗。他們給實驗的大學生幾組代表美國文化(米老鼠、牛仔)和中國文化(孫悟空、龍)的典型圖片,隨後詢問實驗者與他們價值觀相關的問題。有趣的是,他們發現實驗者會受到圖片的影響,在西方價值觀與中國價值觀之間轉換。這或許可以說明,中西價值觀的差異對香港人而言並非無法相容。
不過歐逸文接著提到,22年之後,香港的年輕人社會認同出現不小的變化。相當比例的年輕人認為自己是「香港人」而非「中國人」。
在今年年初香港大學的民意研究計畫所發表的民調中,我們也可發現港人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創新低,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則達到新高。
這種「非中國人」的認同意識無疑助長了香港年輕世代對於共黨的怨憤不滿。他們不能忍受中國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逐步「入侵」,懷念過去以法治精神為傲的光榮城市。「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成了抗爭者的口號。青年們著黑衣、配備黃頭盔、防毒面具與鎮暴警察相抗。街頭甚至出現了出自電影《飢餓遊戲》對白的標語 "If we burn, you burn with us",展現玉石俱焚的決心。
這種明確區分我們/你們,堅決一步不讓的抗爭精神顯然出乎中共當局的意料。北京一開始靜觀其變,直到7月21日香港中聯辦的國徽被蛋洗塗漆後,黨媒才開始出現批評「港獨」的聲音,指控示威者意圖發動「顏色革命」 。 中國在境內封鎖臉書推特等社群平台,但是大批網軍卻在這些平台上大肆抹黑示威者,用納粹形容「暴民」丟磚塊,或是散播陰謀論,宣稱有美國CIA的「隊長」滲透示威人群。
歐逸文在《紐約客》的評論中認為,如今香港持續近三個月的抗爭,已經成了自六四以來對中共政權最大的威脅。而北京處理香港抗爭的手法,和當年也有些相似之處。在八九年,中共指責動亂背後有西方的黑手。如今北京再次指責外國的黑手。與香港一橋之隔的深圳灣體育中心,中共解放軍的特種部隊則展開鎮暴演習,在人民日報的視頻中,可看到演習的指揮者手持擴音器,以廣東話大喊「停止暴力,回頭是岸!」。
多年來,香港人一直擔心香港變成「另一個中國城市」。對北京來說,這不過是歷史自然發展的律則,卻是許多香港人未來的噩夢。
參考資料:New Yorker,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