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4 18:59 臺北時間

911事件屆滿18週年 「反恐戰爭」卻讓恐怖份子變更多

mm-logo
娛樂
紀錄片《強權下的反恐戰爭》探討反恐戰爭造成當政者始料未及的後果與影響。(公視提供)
紀錄片《強權下的反恐戰爭》探討反恐戰爭造成當政者始料未及的後果與影響。(公視提供)
911事件屆滿18週年前夕,公視《紀錄觀點》與《公視主題之夜》將於本週四、五(9/5、9/6)晚間10時於公視主頻道分別播出紀錄片《強權下的反恐戰爭》(State of Terrorism ep.2)上下集,探討反恐戰爭造成當政者始料未及的後果與影響。
911攻擊前夕,有約400人宣誓效忠蓋達組織和賓拉登,然而隨反恐戰爭與恐怖主義圍堵的政策方向頒布,如今卻有成千上萬的聖戰士遍佈全球。究竟是哪些決定導致911事件後的18年間,恐怖主義非但未剷除,甚至更加擴大?
在911攻擊後,當時美國總統小布希發表演說提到:「我們會對支持恐怖組織的國家追究責任」。隨後小布希勾勒出戰爭藍圖,想利用這個機會「擺脫」阿富汗、敘利亞、伊朗、伊拉克等國家的恐怖組織。對付911恐攻的行動,因此升級成全球反恐戰爭(GWOT)。
911事件後的18年間,恐怖主義非但未剷除,甚至更加擴大。(公視提供)
但全球反恐戰爭面臨一個致命的危險——恐怖不是實體,恐怖攻擊是戰術方法,恐怖主義的目的是恐嚇。發動「反恐戰爭」,反而間接提升恐怖份子聲望。
前美國國防政策諮詢委員會主席李查 ‧ 裴爾指出,美國對恐怖主義宣戰時,只用戰術對抗威脅,卻忽略背後的政治脈絡與意識形態的問題。前國防部長倫斯斐坦承,「我想沒人預料有這樣的結果,沒人瞭解或知道要在那裡待多久、會有多少人傷亡等等……。沒人好好想過,我們就直接行動。」
在關塔那摩,美軍嚴刑逼供戰俘的影像舉世譁然。2002年2月7日小布希寫下第2份祕密備忘錄,即所謂的「刑求備忘錄」,聲稱「日內瓦公約沒有任何條款,適用於我們在阿富汗或世界各地與蓋達組織的衝突」。
此後虐囚行為演變成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偵訊的普遍手段,聯邦調查局特別探員阿里 ‧ 蘇凡表示,「就算贏了戰爭,我們也會輸在關塔那摩。」此外,美軍針對恐怖份子居住的社區進行「目標暗殺」,導致無辜人員死傷。這些問題,不只是司法或道德爭議,更改變這場「反恐戰爭」的本質。 
比起恐怖份子的攻擊,反恐戰爭失去正當性的殺傷力可能更大。在2002年到2008年間,擔任法國對外安全總局局長的皮耶 ‧ 布羅尚,稱美國脫離司法體系的決定為「致命的錯誤」—「因為西方國家和聖戰士間的戰鬥,並非好人和壞人的戰爭,也不是善惡之戰,而是價值觀與文化之戰。所以要是發動這種戰爭時拋棄自己的價值觀,放棄自己的文化,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讓自己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
戰爭不只在中東地區因轟炸造成廢墟,也在所有涉及這場戰爭的人心中留下傷痕。美國所發起的這場「全球反恐戰爭」,恐怕將反過來成為危及美國生活方式、價值觀和民主的最大敵人。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1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