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以「艾德華諾頓建構了一部引人入勝且華麗的犯罪驚悚片」、「一部罕見、宏偉且精美的電影」「一場安靜的風暴,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破獎季」來形容《布魯克林孤兒》,然而這部片卻耗費了艾德華諾頓近20年的光陰。
一開始在1999年,當時艾德華諾頓正準備開始拍攝《鬥陣俱樂部》,一看到出版不久的《布魯克林孤兒》小說,就立刻為書中人物著迷,也很早就買下小說版權,中間雖然忙於拍攝其他電影,但他心中還是一直思索要如何將這本小說改編成劇本,中間遇到多次瓶頸,最後艾德華諾頓大膽地修正了事件發生的背景年份之後,劇本才順利成型。
電影跟小說最大的差異,就是時空背景整整提前了近40年!原著時空發生在1999年,但他認為書中的角色有著50年代偵探的固執性格,「如果拍成電影將會出現極大的違和感,」艾德華諾頓極力地說服了原著作者強納森列瑟,「再者,我想讓20世紀中期的紐約成為故事的主角之一,那個時期紐約進步神速,但是檯面下的利益糾葛、腐敗的制度與種族主義融入了現代的紐約的都市結構中,成為我們現今熟悉的紐約市的市容。」
《布魯克林孤兒》的劇情是看似尋常的追查真相,但當患有妥瑞症(常常無法控制自我肢體動作)的私家偵探萊諾艾斯洛,發現恩人法蘭克敏納遭人刺殺,儘管線索非常有限,卻堅持到底,一步一步地揭開隱藏在紐約這座大城市陰影下被層層保護的機密。萊諾不知不覺中得罪了紐約的地痞流氓、貪官汙吏,讓追尋真相之路顯得格外危險。
參加電影演出的卡司,也說明了艾德華諾頓動用了他在演繹圈的人脈,像是布魯斯威利、亞歷鮑德溫、威廉達佛等人,都被他用友情說服加入。多倫多影展放映後的評論也指出,「一部好的小說需要好的導演將他搬上大銀幕,而且演員在片中的表現傑出。」「難怪艾德華諾頓想要扮演萊諾艾斯洛,這是一個令人難以抗拒的角色,精彩的劇情自然也吸引了一流的演員共同演出。」
預告發佈後,細心的網友發現片中出現了劇中人在便條紙上的塗鴉,把英文字「Formosa」,不斷拆解成「Formo sa」 「Form osa」「 For mosa」,然後開始各種揣測滿天飛,懷疑這是艾德華諾頓想給台灣觀眾的密碼。哈囉!這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