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2 05:58 臺北時間

【語言S03E04】bouba比較尖還是kiki比較尖? 聲音與意義之間的秘密

mm-logo
生活
當今天看到了這兩張圖,你會把左邊的命名為kiki還是bouba呢?快來測試看看你和世界90%的人是不是一樣!
當今天看到了這兩張圖,你會把左邊的命名為kiki還是bouba呢?快來測試看看你和世界90%的人是不是一樣!
這種聲音與意義的連結也是有根據的。通常與小相關的母音(如 /i/)通常是前、高元音;換句話說,當你在唸 /i/ 的時候舌頭位置比較高、比較前面,它的「響度」就比較低;反過來說,唸 /a/ 甚至是 /o/ 等和「大」相關的元音時,則通常是屬於後、低元音,也就是它的舌頭位置比較低、比較後面,響度就較高、聽起來比較大聲。

【語言S03E04】bouba比較尖還是kiki比較尖? 聲音與意義之間的秘密

從巴別塔到索緒爾

上一集由台大教授史嘉琳分享「聽力」的重要性,她非常強調「聲音」,無論是「聽」還是「說」,聲音都是重要的核心。這一集就繼續延續「聲音」的重要性來談談一個很有趣的理論──「聲音象徵」(Sound symbolism)。
第一季第九集〈上帝不要阻止我們講話,蛤?〉說明了世界語言如此分歧的例子。像是我的狗樂透在中文叫「狗」、英文叫「dog」、法文叫「chien」、日文叫「いぬ」。因為有這樣的分歧性,讓很多人認為語言幾乎沒有共通性。當時我們雖然談了全世界其實有一個共同的符號存在──「蛤」,但也不否認語言的分歧。今天這集再據之前的巴別塔再深入一點談。
早在西元前四百年左右的柏拉圖,他的對話集《Cratylus》就有類似的討論。那時候有兩派的支持者,一派認為事物的名稱來源一定有其道理;另一派則認為這其實沒什麼道理,只是約定俗成而來的而已。後來把後者的「約定俗成」理論更加的彰顯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後世的人都尊稱他為「二十世紀語言學之父」。他其中一個知名的學說,就是對於世界語言分歧的看法。索緒爾認為,巴別塔的故事表達了語言的一種「原則」,也就是語言其實是一種任意組成的符號,沒有什麼必然的關係。明明狗是「汪汪」叫,但其他語言稱呼它們為「dog」或「いぬ」,其實只是人們任意安排之後再加上社會約定俗成的結構而已。
實際上不只西方人這樣認為,先秦儒家的荀子也提出了類似的說法。〈正名篇二十二〉提到:「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异于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名有固善,徑易而不拂,謂之善名」。也就是說,事物本來沒有名字,是後來約定俗成才賦予了名稱,使得這個名稱固定了下來。之所以會這樣稱呼,沒有特別的原因,而是社會群體共同約定的,不能任意改變。荀子當時的言論雖然是要拿來談論「正名」的治理思想,但其實拿來語言學界看也說得通。
雖然種種反例(無論是「狗」,或是任何你想得到的日常生物、事物的名詞)都顯示語言真的分歧很大,但支持聲音象徵的學者們卻認為在這些混雜事物當中仍找得到一定的規律。他們把目光轉到了比「狗」這個詞的聲音更小的單位,也就是「音素」(phoneme)。

音素的秘密

音素其實就是發音的最小單位。舉例來說,「狗」是一個「具有意義」的最小聲音單位,但是「狗」若以注音來看,可以再被拆分成:聲母「ㄍ」、韻母「ㄡ」及聲調「ˇ」;「ㄡ」又可以被拆成 /o/ 和 /u/。這些發音的最小單位就被稱為「音素」。支持「聲音象徵」的學者們認為:或許整個音可能跟意義真的很難找到關係,但音素好像有一點點玄機可以來討論?於是他們開始找世界各地的不同語言來尋找它們的共通點。
舉例來說,一位語言學家Jesperson就指出了母音的 /i/ 很常有「小」、「弱」、「次」等等的意思。中文的「小」就有 /i/,又如英文的little、法文的petit、匈牙利語的kis、拉丁語的minor或是義大利語的piccola都是。這樣的結果當然讓支持者們很興奮:原來要檢視的不是全部的音,而是「音素」!學者們更努力地找語言的新規律,他們也找到 /a/。和 /i/ 相反,/a/ 具有「大」、「龐大」、「強」的意思,像是中文的「大」、英文的large等等。一比較之下,雖然仍有例外,但可以找到的規律好像多了不少,更讓支持「聲音具有特定意義」的學者們感到開心。
當然,這種聲音與意義的連結也是有根據的。通常與小相關的母音(如 /i/)通常是前、高元音;換句話說,當你在唸 /i/ 的時候舌頭位置比較高、比較前面,它的「響度」就比較低;反過來說,唸 /a/ 甚至是 /o/ 等和「大」相關的元音時,則通常是屬於後、低元音,也就是它的舌頭位置比較低、比較後面,響度就較高、聽起來比較大聲。
這不只和響度有關係,一位知名研究聲音象徵的學者Ohala認為和生物學也有關係。一般來說,動物的體型越大就越吃香,可以威脅其他動物,就像當遇到掠食者時,動物會刻意把體型變大來威赫對方。因此,視覺上越「大」,也就越強。此外,「聲音」的響度越大、聲音越高昂、粗糙,就會給對方一種龐大而危險的感覺。這是因為當生物的體型越大,它的共鳴腔一般來說也會越大,就能產生更大的聲響。如果這樣的理論大家可以接受的話,再回去看語言的例子,應該就可以理解為什麼 /i/ 常和小連結而 /a/ 常和大連結了,因為它的響度其實是有差異的。
Kiki/bouba,都幾?
有一個心理學的知名實驗也和所謂的「聲音象徵」有關。如這次主圖的兩個圖案,你會如何把兩個沒有意義的詞:「bouba」和「kiki」與主圖的圖案對應呢?
這個實驗結果稱為「bouba/kiki effect」(波巴/奇奇效應),不論實驗者是來自什麼文化或是語言,90%的受試者會把圓圓的叫作bouba、尖刺的叫做kiki。這實驗最早是1929年Kohler所做,他們當初實驗的句子是「takete」和「baluba」,後續的實驗就改成bouba/kiki,目前最常被引用的研究是2001年Ramachandran和Hubbard所做的。之所以會這樣,除了和母音有關,子音也有某種程度上的影響。總之,/t/、/k/ 這類的字讓人覺得比較尖銳,所以像在西方文化命名時,就會覺得相較於Molly,Kate這名字會聽起來比較果決、堅決。這個bouba/kiki effect,是聲音象徵理論相當重要的指標。

右文說:原來中文字的右邊都有類似的意義

當然,中華文化也有類似的發現。大家應該會發現,中文字常常是上下或是左右來組合,左右的組合又更多,常常左邊是部首,右邊呢?文字學有一個「右文說」的理論,是由宋朝文人王聖美所提出。他發現,右邊的字常常有一種規律。舉例來說,右邊有「戔」的字,常常跟「小」有關係,像是「淺」代表水很少、小的金子稱為「錢」、小的貝殼稱為「賤」;他又指出右邊有「青」的通常都代表精明,像是沒有雲遮蔽的太陽叫作「晴」、乾淨的水叫作「清」、眼睛能看得清楚的叫「睛」、米去過粗皮後叫「精」等等。他的學說雖然常被人批評不夠全面、只拿一些特例,再加上他也沒有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但我們還是要稍微肯定他一下:這樣的說法或許不夠周全,但也算是有創意且細心了。
目前為止介紹了西方的聲音象徵和右文說,你是否能被他們的理論和例證所說服呢?我個人認為這些想法很有趣,與其說世界的語言都是約定俗成的,不如追求一點浪漫找尋世界的共通性。但在討論這個學說時真的要特別小心,千萬不要把這些詞彙過度解讀,反而會讓整個學說的可信度大減。

你的名字也有聲音象徵!

最後,我們來談個跟生活更有關係的例子,你的名字。第一季第三集〈雅婷~你在哪裡?──台灣菜市場名震天下〉跟大家介紹了臺灣各年代的名字趨勢與特徵,也提到了命名三個重要的要素──形、音、義。其中,「音」的部分我們這集可以做一個小小的延伸。
大家已經把握剛剛的論點:響度大的音常與大有關、響度小的音常與小有關,我們會發現名字也可以找到這樣的規律。
傳統聲韻學「四呼」是依照中文裡的介音而分成四類,分別為「開、齊、合、撮」。「齊口呼」(又稱齊齒呼)指的是有 /i/ 為介音或韻母的字(「齊」、「逸」、「小」);「合口呼」是有 /u/ 為介音或韻母的字(「呼」、「黃」、「烏」);「撮口呼」包含了有 /y/ 為介音或韻母的字(「需」、「魚」、「瑄」);如果沒有/i/、/u/、/y/當韻母或介音(「開」、「翻」、「思」),就通通被歸類在「開口呼」內。
根據/i/、/u/、/y/分成四呼之後,又可以進一步根據它們的「響度」分成「洪音」和「細音」。細音是有/i/、/y/的字,因為它們的舌頭位置比較高、前;洪音則是有/u/或是開口呼的,因為它們的舌頭位置也比較低、後。根據之前談的,前高元音比較具有小的意思、後低元音比較有大的意思,結果我們發現很有趣的是:中文名字的聲音使用居然和性別有關係。
我之前以當時就讀的大學的男、女生的名字為例,發現男生名字使用的洪音稍多,大約是54:46;女生較明顯,細音佔了約62%,洪音只佔了38%。這樣的結果顯示:名字響度越大、聲音越宏亮,可能就會讓人覺得比較高昂、雄偉、雍容大度的感覺,符合傳統父母對兒子的期許;而或許使用比較多像是/i/、/y/的細音,也會讓人有一種溫柔婉約、細膩的感覺,比較符合傳統對於兒女的期許。不過這種期許也會隨著時代改變,在已經要求性別平權的現代社會,是否透過聲音來隱約暗示期許的方式也不再存在?未來有機會再來討論。
今天從西方的「聲音象徵」、東方的「右文說」及名字的例子,來介紹語言學界一直以來的重要問題──聲音與意義之間究竟有沒有關聯。這個問題現在其實還沒有解決,但隨著大數據的時代,或許越來越多的語言例證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想法。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我們下次再見,byebye!

聽「知識好好玩」聲音頻道

「知識好好玩」於每週四、五播出,讓大家每天睜開眼睛、戴上耳機,就能把知識輕鬆帶上路!週四為《哲學好好玩》、《大腦好好玩》隔週播出,週五為《心理學好好玩》、《語言好好玩》。請搜尋「知識好好玩」並訂閱,就可以掌握我們最新的一集囉!

🕺想聽更多聲音節目?

2019年十月鏡週刊推出全新語音網站《鏡好聽》,內有更多新頻道「記者手札」、「新聞幕後,記者說」、「知識好好玩」、「鏡文學」、「鏡文化為你朗讀」,讓我們的聲音,陪你度過各個你通勤、跑步、洗碗的零碎時間。最多獨家更新內容只在:https://voice.mirrormedia.mg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2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