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進柯彼得的家,不由得開始讚美起這間看似極簡,但舒適度滿滿的房子。柯彼得告訴我們,「房子沒有很大,只是沒有設計房間,就是會不會設計房子的差別……如果是台灣人,一定會隔個八間房,很擠又不通風。」
這間耗費了十多年才蓋成的家,柯彼得超級滿意,當初在興建的時候,座向、通風等大大小小因素全都考慮進去了。「我對建築很有興趣,看很多,很久了, 所以要設計房子的時候,我們已經想了很多年。」
工作地點在台東市區,問起他為何在都蘭買地蓋房子,他立即挑戰我們都市人的想法:「因為這個就是很明顯,在台東要好生活,就是要這樣子做,在國外這個是很普通,台灣人沒有想到,他們就覺得鄉下很遠,對不對?你開車從台東到這裡,20幾分鐘就到了。」
想像中,遁居鄉下,日子大概就是想過得平淡閒適,62歲的柯醫師卻完全顛覆這種刻板印象,他忙得有如陀螺,工作之餘,騎車、做木工、畫畫、照顧家裡的三狗一貓,時間幾乎不夠用。
騎車和呼吸一樣重要
從15、6歲就開始騎自行車的柯彼得,至今依然熱愛這項運動,他說,「騎車和呼吸一樣,每天都要。」他平時上班以自行車代步,有機會就會騎上附近的都蘭山。
我們開車跟拍,窄窄的步道一路爬升向上,少有平坦路段,而且相當陡,「平均坡度13.9%,最高坡度20%以上,比環法自行車賽還陡,」他精準複誦。
「我在台東騎腳踏車已經三十幾年,台東從太麻里到關山、每一個上山的路我都很熟,所以當然我搬到都蘭之前,都蘭山步道那條路我騎過很多次,然後搬來這邊,那條是這邊最近很陡的路。所以我不想去其他地方時,就騎那條路。」
近山頂附近有一間農舍,屋主張先生屢屢看著柯彼得騎上山,幾次在觀景台上遇到他,兩人就會閒聊幾句。張先生告訴我們,即使汗流浹背的夏日時節,柯醫生照騎不誤,他由衷讚佩地說,「這些年來,偶爾看到年輕人半路就用牽的,騎上來的沒幾個。」
騎這麼困難的路段,柯彼得的原因只有兩個字:「好玩」,這答案其實不讓人意外,回顧他的人生,他似乎從不走平坦容易的路。「我是那一種醫生,上班的時間,我不是怕麻煩過來,我一直找麻煩。懂我意思嗎?」他反而歡迎麻煩、難處理的個案。
傳奇的行醫經歷
聽柯彼得講起他的行醫經歷,有如傳奇。澳洲墨爾本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一年,他先後到沙烏地阿拉伯和中非尚比亞行醫,「(尚比亞)那是一個英國教會的醫院,有兩百多床,四個醫生,什麼都缺,什麼都要自己做,忙死了。」
資源的緊絀練就醫師的能耐,柯彼得回憶,「我碰到世界最豐富的經驗、最會的醫生大部分是在非洲,因為他們什麼都缺,他們就很厲害。」
尚比亞就有一位讓柯彼得深深佩服的醫生,「他是拿英國內科專科執照,但是他天天都在做大手術,接(生)小孩子、剖腹產、照顧嬰兒室的小朋友,做小兒科,我覺得他很厲害。」
柯彼得還曾跟著紅十字會在當年陷於動亂的高棉(柬埔寨)擔任戰地醫生,「大部份受傷,被搶打到什麼的。」是地雷嗎?「對,地雷一大堆……我大概切了三百多個腿。在這邊,我猜台灣沒有一個醫生切了比我更多!」在外頭就是槍林彈雨的醫院待了一年半,最後離開他說不是因為受不了,而是覺得夠了。
尚比亞、柬埔寨等地的行醫經驗,無形中累積了柯彼得的臨床實力,讓他順利考取英國內科專科執照,他自己也有點意外。
其他人為了準備考試,還得補習,對柯彼得來說,野戰醫院的實際經驗就是他的補習班。「我記得我去考內科時,他們放一個圖片,問說這是什麼東西,然後這個是瘧疾,連是什麼species(瘧蚊種類) 我都知道。」
不唱高調
一次次遠離舒適圈,前往醫療資源匱乏、醫病不成比例的偏遠地區行醫,柯彼得沒有搬出學醫行醫是要懸壺濟世的高調,「他們就是缺醫生,你就去了。」
講得雲淡風輕,就像1985年,當他偶然得知台東聖母醫院缺醫生,「覺得這個地方應該很好,」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