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6 10:01 臺北時間

【獨立記者闖國界 E09】誰沒國際觀? 不是出國旅遊就有國際觀

mm-logo
知識・人文
國際觀到底是什麼?不是跑遍世界,或是擁有國際知識就具備。
國際觀到底是什麼?不是跑遍世界,或是擁有國際知識就具備。
常常會有人把「台灣沒有國際觀」這幾個字擺在嘴邊,這幾個字除了諷刺社會保守狹隘之外,也是對台灣現況不滿的一種說法。但是到底什麼才是國際觀?要怎麼做才會可以擁有國際觀?
我大學的主修是英文系,碩士則是國際關係研究所,所以國際新聞對我來說,一直是日常生活的必須,它更在我的學生生涯裡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如此,閱讀國際新聞對我來說,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他很早就成為我自己的生活必需。
從學生時期就養成閱讀國際新聞的習慣,漸漸也有了自己比較偏好的國際新聞管道與頻道。因為新聞瑣碎化的關係,我不會只鎖定固定幾個頻道作為消息來源。但像是AP美聯社、BBC或CNN等西方主要來源,是我即時新聞的主要來源。另外,在臉書或是推特上跟蹤某些世界領袖的動態,也是另一種第一手資訊來源的方式。然而在深度分析的文章裡,我通常是以紐約時報、端傳媒、日經新聞網等作為深度報導閱讀的平台。
另外,因為採訪議題的需要,所以會不定時必須鎖定某些特定議題,像是羅興亞人、香港反送中或是蘇丹內戰等等。在這個時候我就會去加入這幾個議題的網路社群討論群組,在群組上通常會有其他記者、NGO工作者甚至相關國家內的關係人員。所以在這些群組上,就可以獲得更加快速以及第一手的資訊。
國際組織的報告,還有新聞稿也是掌握國際議題脈動的好方式。因為我自己關注的議題都跟人權與衝突地區相關,所以像是Human Right Watch人權觀察,國際特赦組織、無國界記者,還有無國界醫生等等在現場前線的組織,他們所做出來的報告都相當珍貴。當然,自己也跟這些組織的人員熟識,所以也可以在聊天吃飯時交換訊息。
最後一種,就是國際新聞記者才會有的方法。因為跑國際新聞的記者通常會互相曉得對方的存在,又或者互相是朋友的關係,相互關注對方的社群網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這些人就是在跑國際新聞最前線的人,也就因為這樣,不同地區的記者在他們的個人社群網站上更新的現況,也是了解國際社會脈動相當重要的資訊。
可能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我對其他記者「如何寫作」或是以記者的角度觀察現場、事件的文章相當有興趣。最近因為有機會到香港採訪反送中的議題,也採訪到了一位香港的記者前輩譚蕙芸。我在要前往採訪她之前,就已經有跟蹤她的臉書,閱讀她所寫的文章。
一般的國際新聞報導寫作方式有一定的架構與方法,但是若只是記者現場觀察的心得,則是可以讓記者隨心所欲地發揮,用生動細膩描述的方法來呈現。這樣的寫作讓我相當著迷。
當然,在閱讀這種文章之前若沒有將議題背景完整了解,對於記者在文章內的表現,或是諷刺可能不會有深刻的感觸。但因為我自己就是做香港反送中議題的記者,所以讀起來更加過癮。另外,我也親身體驗過現場的溫度還有心跳加速,無限恐慌的狀況,在閱讀其他身處現場觀察的文章時,相當有感觸。
其實這也是另外一種觀察國際事件的好方法。因為記者在撰寫四平八穩的新聞時,在架構上可能有所限制。所以閱讀記者的採訪心得,與後記都是觀察該事件另外一個角度的好方法。

台灣人沒有國際觀?

國際新聞在台灣變成可有可無的「配菜」,而不是必須要吃的「主菜」。除非是美國大選、日本核災等等台灣無法忽視的議題,否則國際新聞長時間,在台灣都被看作是可有可無的一個選項。
但常常會有人把「台灣沒有國際觀」這幾個字擺在嘴邊,這幾個字除了諷刺社會保守狹隘之外,也是對台灣現況不滿的一種說法。到底什麼才是國際觀?要怎麼做才可以擁有國際觀?
其實我自己覺得,國際觀最主要的核心可能不是國際上的知識,而是對於不同事物的接納以及包容心。我自己曾經在印尼遇到一位從事國際貿易的外國商人,他長年在亞洲跟東南亞各國旅行、經商,相對來說,他的國際觀應該要不錯才是。
但是通常他在商業行持結束之後,就回飯店休息、看電視。在一次吃飯聊天的時候他跟我說,自己覺得西方人對他來說像是外星人般的存在。他對西方國家的文化還有風俗都感到厭惡,覺得他們很亂,非常沒有規矩。另外,在講到印尼時,他常常以鄙視的口氣描述,認為自己高高在上,他是來這裡賺錢的。
這樣來說,常常飛國外做生意,到處開眼界的人有國際觀嗎?我個人認為沒有,他不過是空有一些國際知識罷了,對於其他文化完全沒有接納與包容,這絕對不是擁有國際觀的人應該要有的態度。
也就是因為這樣,擁有國際觀或是讓國際新聞與台灣本土連接相當重要。以往我做的國際新聞都跟台灣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我希望會用一些比較故事性的方法來讓台灣的讀者讀得下去。例如在介紹當地歷史或是複雜政治關係時,會舉一些簡單的台灣歷史對照,讓人們可以更容易了解。例如某些國家曾經遭受他國殖民,還有兩方人之間的的情感對立等等情緒,有時候用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可以簡單的解釋。
例如在幾次的分享會上,要以簡單的比喻讓聽眾了解羅興亞人,與緬甸還有英國殖民的關係時,我就用了台灣與滿洲國還有日本的關係來比喻。台灣是日本第一個殖民的地區,因此日本後來在殖民滿州時,大量鼓勵台灣商人與台灣官員到滿州發展,利用台灣人的優越感來控制後來才被殖民的滿州人。而英國人當時在殖民緬甸時也是用了類似的手法,他們大量移居了羅興亞人到若開邦,組織羅興亞人來管理新殖民地的人民,也利用羅興亞人的相對優越感來控制當地的若開人。
無論是在文章裡,或是在各種講演的場合,利用這些人們熟悉的案例來解釋國際關係與國際新聞,會讓讀者更能感同身受。

製作台灣的國際新聞

另外,我最近開始希望以台灣作為出發點,找尋以台灣出發的國際新聞。在現在這個如此全球化的世界裡,國家與國家之間,還有族群與族群之間的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跨國境報導也已經是漸漸成熟的一種報導型態。也因為如此,我開始把自己報導的方向從跟台灣關聯性相當低的議題,轉為從台灣出發的國際新聞議題。
舉例來說,幾年前報導者製作的印尼漁工在台灣死亡的議題,拉出了台灣漁業對外籍勞工不人道對待的內幕。還有最近線上博奕的專題,也是在線上博奕背後,台灣與菲律賓之間的關係。這些其實都是跟台灣息息相關的國際議題。
以往台灣記者習慣於專注於報導國內事務,對於國際議題就完全交給外電編譯或是國際組負責。但現在國內採訪的記者,若也有國際採訪的能力與視野,台灣的新聞將會更加不一樣,我也相信台灣讀者對於國際新聞,也不會再是流於以往的刻板印象,會讓讀者們讀起來更有感。因為這些議題都跟台灣社會還有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更新時間|2023.09.12 20:33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