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獨立記者這份工作,要把自己想像成一位創業者,你正在創立自己的品牌,建立這間公司的形象。從零開始,你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遇到的困難會有百百種,但是,這是一間屬於你的公司。
這間公司的老闆是你、員工是你就連工友也是你,所以你的工作包山包海,什麼都要做。但也因為什麼都要做,常常會讓時間變得難以管理,金錢的支出跟收入無法有系統的統整。最後錢都不知道花到哪裡去,所以不斷去找錢,非常重要。
獨立即創業
獨立記者沒有固定的薪水,因為獨立於體制之外,所以一切的資金來源全部都要靠自己找,自己去接洽、自己計劃,所以要成為一位能夠維持生計的獨立記者,最基本的就是要時時保持活力,把工作當作生活。專門採訪國際新聞的獨立記者,要生存下來的難度又更加有挑戰性。以我自己為例,出外採訪一次至少要一個月起跳,因為這樣才不會太浪費機票錢,並且採訪議題的深度也能夠因為自己蹲點的時間而加深。
也因為這樣,出國一趟採訪的資金隨便都要萬元起跳。若是在東亞或是東南亞地區,花費的機票錢可能兩萬元以下就可以搞定,但再加上住宿、交通、餐費,還有要給當地Fixer以及翻譯人員等等的費用,一次一個月左右的採訪,可能就要五萬元上下。如果是跟攝影記者一起出去,那工作的費用就可能要乘二了。
獨立記者剛開始的時候,因為沒有知名度,人們不曉得你的寫作風格以及工作方式,所以一開始都要用投稿的方式,讓合作對象知道你的存在,以及熟悉你寫作的文筆與風格。也就是說,剛開始「創業」的時候,你要有一筆「創業基金」,因為剛開始的採訪,你必須花費自己的錢到現場採訪,將文章或是影音作品完成之後投稿。因此,最後拿到的也只是稿費。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剛開始從事獨立記者工作,我給自己的概念,就是這一次出去採訪收到的稿費,目標是可以cover下一次出去採訪的費用。但多數時候都無法達到這個標準,所以必須動用自己的創業基金,也就是要拿老本來墊。
但是在跟特定幾個媒體有了幾次的刊登的經驗之後,就開始以提案的方式合作。在出發採訪之前,將自己的採訪大綱寫好,跟媒體討論合作方式。大致上就是討論寫作的方向、篇幅還有大概要待在當地的時間等等。這樣的方式媒體可能可以不只是提供採訪的稿費,有時候還可以提供特約記者機票或是住宿的費用。
當然,怎麼合作的方式都是取決於不同媒體就會有不同的模式。深度報導的媒體可以提供的資金補助,可能比Daily News的媒體來得多。影音電視的費用跟純粹文章刊登的稿費也不同。另外,若他們很喜歡你的提案,派遣一位攝影師一起合作,而採訪的費用實報實銷的話,對於獨立記者來說,是再好不過了。
另外,除了跟媒體合作賺取稿費之外,獨立記者必須有更多其他方式找到資助,才能讓自己的創業更有永續發展的潛力。以國內的管道為例,文化部、國藝會等國家政府部門,不定時或定時都會推出各式各樣的寫作、採訪補助案。記者可以按補助的要求,規劃自己的寫作或採訪計畫,並且提出申請。除了國家的補助之外,還有不同基金會以及私人企業的補助。例如雲門舞集每年定期舉辦的流浪者計畫,又或是知名酒商辦的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這些都是已經辦了十多年的計畫。其實有許多知名、有影響力的人物都曾受過這些計劃的幫助,達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獨立記者長期且深度的採訪,何嘗不是這些計劃案希望補助的項目呢?
另外,若外文程度許可,世界各種組織都有定期與不定期的獎學金或是補助。最近才有一位資深記者申請到了普立茲獎的年度計畫,成為台灣第一人。這些補助都需要有想法的記者去爭取,只不過要多花心思在議題構思以及發想上。
另外,錢的事情若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其實並不會太難解決,但若是一個小隊同時前往採訪,人數大於一人之後,事情可能就更加複雜了。
組隊打怪?還是獨來獨往?
我自己從事獨立記者的三年時間裡,前兩年都是自己獨來獨往,想要去哪裡採訪就去,想要寫什麼議題、跟合作的媒體討論一下,就可以出發。但是最後一年在製作羅興亞難民的題目時,因為希望除了用文字的方式表現議題之外,也希望能夠用圖片跟影片的方式呈現。所以每次出去的時候都是三個人一組,一位文字記者、一位平面攝影記者跟一位影音攝影記者。
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讓該議題被更多人看到,更多元的方式傳播。但壞處就是原本只要準備的一張機票變成三張,一個人的住宿變成三個人、一個人的餐費也變成三份。然而,這樣大成本的花費也不會是一般媒體有能力支出的,所以在台灣只有幾家財力雄厚的雜誌社有可能負擔這樣的成本。但當然,這樣的合作方式也就更為多元;除了在雜誌上刊出文章之外,像是上電視分享採訪心得,以及參加講座接觸讀者,都是可以讓合作媒體回收幫我們支付採訪費的好方法。當然也是讓議題能夠更被看見的方式。
另外,自己獨來獨往的時候,採訪的行程就會相當彈性。例如我自己在採訪時,都會以住青年旅館為目標,只有到了真的沒有青年旅館的地方才會入住旅社。第一因為青年旅館的價錢遠低於旅店,第二就是在青年旅館比較容易遇到各式各樣的旅人跟朋友,增廣見聞之外也是自己搜集情報的好方法。
在採訪的旅程中,我也會選擇到當地人常吃的餐廳去用餐,而不是到外國遊客會去的大餐廳或是西式餐廳。第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價錢的關係,第二的原因就是,可以藉此一窺當地人的日常生活的方式,有時候他們也會很好奇你這個外國人怎麼會到廉價餐廳吃飯而跟你攀談,這些其實都是觀察日常的好方法。
另外,提到採訪時各地跑的交通方式,其實在東南亞許多國家裡,共享交通系統都非常方便,例如他們的Uber或是Grab等等。這樣的系統可以讓你清楚的從APP上知道旅程的價錢,司機也會清楚的知道你要去的地點,不用害怕做冤大頭多花錢,或是找不到你要去的目的地,相當方便。甚至有些國家還有機車的Uber,價錢又更加便宜。
但當然,若是到了非城市的地區採訪,就比較不會有這種服務。所以我自己通常都會在第一天找到比較可以用英文溝通的司機之後,開始跟他談價錢,如果在未來幾天都做專屬司機可不可以打折,或是有沒有優惠等等。多數的東南亞國家的嘟嘟車,或是計程車司機其實相當喜歡做外國人的生意,因為他們覺得固定、並且新奇。這樣子除了節省成本之外,有時候他也可以充當翻譯,簡單的幫助你。其實有幾位司機我現在在臉書上都是好友,我們到後面都成為朋友了。
目前台灣生態:獨立記者不餓死就很厲害
成為一位專門採訪國際新聞議題的獨立記者相當不容易,你要會開源當然也要會節流,否則這份志業相當難以細水長流。在新聞產業裡,獨立記者能採訪到的議題以及深度,又是主流媒體的記者無法做到的,所以獨立記者有相當程度的存在必要。
目前台灣的獨立記者生態仍不成熟,媒體對於國際新聞的看法仍是以配菜的眼光看待,並不是必須要炒的主菜,所以讓國際獨立記者難以生存。但若有越來越多人加入這個職業,在未來甚至可以有比較完善的互助團體,我相信台灣的國際新聞一定能夠對某些重要的議題產生持續報導;相對的,報導國際新聞的獨立記者的生態也可以更加完善、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