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參與台灣防疫決策的官員表示,壓制疫情浪峰,首先要爭取時間儲備防疫能量,「只要感染者能晚來一天,我們就可多一天生產口罩。」從公衛的觀點來看,多一個人戴口罩,就會減少一個傳播者,能搶一天是一天,另包括防疫用品增產、醫療人員整備,以及快篩、藥物與疫苗等研發,也才有時間充分準備。
其次,推遲疫情爆發的時間,目的是讓台灣疫情高峰期與其他國家錯開,他說,台灣是島國,很多物資都要從海外調度,若避開其他國家大流行的高峰,物資調度才不會吃緊,同時也可趁其他國家還沒開始整備物資前就先預備好;現在有不少國家來詢問台灣可否提供防疫物資或原料,就是因台灣第一階段防疫有成,順利壓制疫情浪峰,加上相關物資如口罩也有時間陸續提升產能的緣故。
壓平曲線的概念最先由美國疾控中心倡導,再由歐美官員以及專家學者、大眾媒體推廣並報導,此標籤出現時,通常還搭配一張畫有二條不同斜率的峰狀曲線,導致二條曲線的差異,關鍵就在政府及社會集體對疫情採取什麼樣的措施。
又斜又陡的曲線代表疫情爆發後,政府未實施任何防制措施,使得確診數量在短時間內就快速上升達到高峰,導致需要收治的病患瞬間超過社會可負荷的醫療量能,而讓感染者的死亡率激增;相較之下,另一條平滑而緩慢上升的曲線代表將抗疫戰線拉長,政府及社會集體對防疫做出強力措施,因確診數隨時間緩慢上升,政府就有時間備戰,醫療體系也不至於因瞬間暴增的病患而遭癱瘓,這樣的結果可以讓患病的民眾有機會獲得更好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