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臉書粉絲專頁貼出一張圖,為「台灣的地名解謎-日文篇」分享了台灣各地命名和日治時代的淵源,像是新北的板橋原名「枋橋」意思為木板做的橋,台北的松山原名「錫口」為閩南語發音,凱達格蘭族所稱「河流彎曲處」,因景色和日本松山相似,因此改名松山。
新竹的關西最初命名為「咸菜硼」,當地多為客家移民,1920年時因客家話咸菜的發音與關西相近,所以稱為「關西」。嘉義民雄舊稱「打貓」,為洪雅族社名的閩南語近音譯字,與日文「民雄」念來相近,因此改為漢字「民雄」。另外還介紹了清水舊名「牛罵頭」、玉井舊名「噍吧哖」、瑞穗原名「可可Kuko」等歷史知識。
而近日受到熱烈討論的高雄地名歷史,教育部則解釋,其原名為馬卡道族族語,「打狗」是譯稱,音近京都附近的高雄山,後更名為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