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泰暾透露,他會接下澳門國際影展的案子,是機緣巧合。2016年首屆澳門國際影展舉辦時,荷蘭放映顧問公司指定要某廠牌4K放映機與16米大銀幕,當時在中國大陸、甚至亞洲區都調不到這些器材,但他公司剛好都有,於是承接。因該影展的報酬是台灣影展4、5倍,他也在當地租下倉庫、辦公室繼續合作。
面對影展各種需求,例如:將城市舞台、中山堂等非戲院場館改造為映演場地;在戶外游泳池辦特映。又或是《賽德克·巴萊》的總統府前凱道放映、齊柏林紀錄片《看見台灣》於自由廣場首映、電影《KANO》嘉義棒球場首映等超大型映演活動,還是使用放映器材的裝置藝術展覽,江泰暾都能按場地量身訂作,完成放映工程。
《看見台灣》自由廣場萬人首映,銀幕寬達25公尺,是江泰暾戶外放映銀幕最大的一場。由於當時正值秋季,吹起東北季風,「我連續3個晚上在現場看風勢、風向,怕戶外的風太大,把銀幕吹破。」此外,為固定並保護銀幕,架子也得更改設計與施工習慣,一一克服困難。
江泰暾也對一些水上放映活動印象深刻,他第一次做水上放映是在羅東舉行的綠色影展。「當時在湖裡面架上銀幕,變成水上一個銀幕、水下一個銀幕,很漂亮。」原本主辦單位提出構想,江泰暾雖沒做過,但後來他算一下,並測量水深、找到合作多年的協力廠商配合評估,果然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