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廢棄的太平國小周邊的罾仔寮社區,從中山一路113巷一路往上,陡斜的路面一半是梯道,一半是坡道,以方便社區的阿公阿嬤騎機車進出。我們疑惑,既然車子無法上山,當初社區又是如何建成的?擔任「山海工作營」總召的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所研究生柯濟昇聞言笑了笑說,當時完全是靠人力搬運。
尋找在地美學 說不如做
不過他也提到,團隊曾經找到戰後國民政府的基隆都市規劃設計圖,從設計圖看,當地街道應該是寬敞的,跟現況完全不一樣,因而猜想當初建造社區時,應該沒有按照規劃設計圖執行才會如此。
柯濟昇自2016年擔任「山海工作營」總召,他們以廢棄的太平國小社區為基地,進行翻轉老社區的行動,歷經2年地毯式訪談,與100多戶居民與店家溝通,設法在社區創新的同時,也保留在地元素。柯濟昇坦言,一開始很難用簡明易懂的方式向居民解釋「地方創生」,索性不多做解釋,直接做給居民看。但現在如果要他說明,他會說是「尋找、體驗在地生活美學」。
柯濟昇說,他們這群學生初來乍到時,是用一種「異地的眼光」在看社區,好比位在基隆地標觀景台旁邊的紅色建築,其實本是太平國小的校舍,但許多當地居民並不知道,可能在一個地方住得久了,許多事物變得尋常而自然,便不會去探問「它是什麼?」「它為什麼在這裡?」而這種異地的眼光,正是一種觀察、探索、發現在地元素的眼光。
老舊頹圮社區 挖掘亮點
從113巷往上走,一路會經過山海劇院、芭樂宮、路邊座椅、山海小博物館、蘭屋、太平國小、潮音堂、時光憶棧、太平宮和苑景天空,全程僅有200公尺,又能遠眺基隆港口,風景優美,非常適合旅客來趟深度旅遊。
柯濟昇和這群走入社區的學生,謹記該校系主任陳冠華教授提點的「結構權威性」概念,避免以高姿態的學院語彙和居民對話,用謙卑的態度向居民學習。
對於社區的老、舊,參與創生計畫的同學們並不認為是壞事,反而反向思考,認為這正是基隆的優點,近年許多拍攝團隊如「茄子蛋樂團」特地前來基隆取景,正是因為這裡保留了各時期的元素,製作團隊不需特別搭景,就可以拍下特定時空的台灣。
建構樂齡城市 追求幸福
隨著產業轉型,社區逐漸少子化、高齡化,市府提出「城市美學計畫」經由活動參與,提升對環境的歸屬感,串連美學共識,又以「基隆市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計畫」「基隆市社區規劃師」進行環境改善,舉辦系列地方創生行動、藝術創作工作坊、社區規劃資源,盤點資源、在地駐點、改造上山途徑創造趣味空間等,串聯人、地、產資源與在地故事,藉由參與、對話和手作等方式,凝聚地方意識,逐漸找到都市再生發展的意義,累積設計能量。
另外,每年寒暑假辦理「基隆山海工作營」,邀跨領域專家講課及實作,打造專屬基隆在地的生活美學,深化太平空間再生,改善生活環境,並媒合國內外建築師、社區規劃師、藝術家以及跨域創生專家,與基隆市民、學子駐地生活、創作,藉藝術與設計創作,建構適居生活環境。
近年透過地方產業調查研究、產業創生工作坊及論壇,邀請在地店家共同討論基隆產業的特色優勢、困境和願景,期望建立適合基隆的產業創生模式,透過土地、人才和產業資源的挖掘,為在地產業尋找創新可能,讓人才回流在地紮根,並透過藝術和設計翻轉基隆建立地方創生的契機。
完整內容可參見基隆市刊《魅力基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