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基金會1月8日在高雄靜思堂舉辦歲末祝福感恩會暨慈濟志工受證典禮儀式,經過兩年見習、培訓的嚴謹過程,潘進隆正式別上「佛心師志」,在形式上除了代表他受證成為正式的慈濟志工,由證嚴法師賜予他法號「濟衍」,更深層的意義在於,受證後才是真正承擔的開始,要發揮大愛精神去做一位樂於付出的志工。
選擇慈濟團體做志工,實則與慈濟有深厚的緣份,潘進隆的妻子巳於2012年受證慈濟委員,如今他也要與妻子共同投入志工行列,一般人對將軍的印象是高高在上非常有威嚴,他退役後願意在慈濟做志工,認為「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成功不是事業,而是守住自己的一顆心,心柔順了一切就完美了、清淨了!」這是他進入慈濟團體後,跟隨志工腳步付出累積的感動。
除了答應妻子退役後要加入慈濟志工,其實在他軍旅生涯就多次與慈濟志工互動,因此深刻在第一線感受到這股來自民間慈善團體的善力量,對社會影響力帶來的正能量。他指出,約1997年起,他在高雄市海陸戰情中心時,開始與慈濟有接觸,因為戰情中心其中涉略防災、救災、復原的工作,及後遇到2000年的梅姬颱風,他在海軍陸戰第66旅期間投入在宜蘭蘇澳的賑災行動,是首次與慈濟直接實際合作,軍與民之間從協調,到建立默契,讓他自覺也成長不少。
由於雙方都有其「動員力」,潘進隆與慈濟都希望將人力發揮到最妥善的位子,去落實幫助災民最大的效益,他提出的「安內」及「攘外」策略,與慈濟獲得共知、共識及共行,所謂安內,即讓慈濟志工以「室內」為主的幫忙災民清掃家園,而攘外則交由軍方整理街道等大環境的復原工作,彼此各司其職,也達到慈濟所說的「合和互協」的精神。
潘進隆說,莫拉克風災期間,他在南部擔任救災指揮官期間,對慈濟志工大量自動自發動員一批批人力來協助所感動,在那樣克難的環境裡,他印象深刻,即便僅僅吃到一塊麵包,都備感溫暖,而這塊麵包來自高雄知名烘焙點心坊製作,其創辦人也成為鼓勵他投入慈濟志工行列的關鍵人物之一,潘進隆可說循著這股溫馨的記憶氣味,現在真實踏入助人的馨香行列,也直覺因緣不可思議。
另外,高雄氣爆期間他也是現場的指揮官,當時軍方第一時間已經使用五權國小的一樓作為前進指揮所,民間團體則是慈濟率先抵達,潘進隆二話不說,將一樓讓給慈濟,全隊移至二樓,有人不解其意,他卻笑著說:「慈濟志工多為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不要讓志工賑災之餘還要辛苦上下樓奔波!」經由大小災難對慈濟志工有深入的觀察,也成為他決心要投入的重要因素。
無論在訪視過程中的見苦知福,或是彎腰做環保為大地付出,甚至軍職期間,在部隊也曾有同袍弟兄罹患血液疾病,所以也跟隨慈濟造血幹細胞骨捐關懷小組,投身驗血建檔宣導活動,他相信都是美好的因緣成就現在所做之事,所以期許自己更要把握分秒不空過,「做對的事,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