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音樂大師鮑元愷曾於1994年起受邀於南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前後10年間深入台灣風土人文,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臺灣音畫》系列交響曲,包括〈玉山日出〉〈安平懷古〉〈宜蘭童謠〉〈恒春鄉愁〉〈泰雅情歌〉〈鹿港廟會〉〈龍山晚鐘〉〈達邦節日〉等八大樂章。其中第四樂章〈恆春鄉愁〉是鮑元愷驚嘆恆春素人歌手陳達以月琴演彈唱的民謠〈思想起〉之藝術水準,於是將之改編交響曲收錄於〈臺灣音畫〉中。該系列交響曲雖於2000年在台北首演後大獲滿堂彩,鮑元愷自己卻對第四樂章〈恒春鄉愁〉不甚滿意,返回北京後也因教學忙碌無暇修改,只好暫擱一旁。
2006年,鮑元愷順應台灣音樂家黃輔棠的建議,準備重新修改〈恆春鄉愁〉,無意從家中一批卡帶中找到張清芳演唱的〈月琴〉(原唱者為鄭怡)。甚少聽流行歌曲的他,竟在張清芳的歌聲中,一路「思想起」在台灣的種種回憶,以及喚醒他對這曲民謠的最深感觸,瞬間讓他靈感大發,終將第四樂章〈恆春鄉愁〉完美修改完畢。鮑元愷更透露,他年輕時就非常瘋迷台灣歌手蘇芮,鄧麗君的歌聲更常讓他聽得徹夜未眠。
電影《聽見臺灣》是鮑元愷在〈臺灣音畫〉交響曲轟動世界十多年後,再度回到這八篇樂章的發源地台灣,除回溯他當年的創作歷程被及觸動的「台灣八景」,更受邀親自監督一場重要的演出。這些樂章不僅為他帶來全新人生閱歷,更結識台灣樂界友人陳澄雄、黃輔棠、賴文福等。他常感歎「如果沒有這十年台灣,就沒有他今天的文化成果」,對台灣的思念溢於言表。電影《聽見臺灣》除有鮑元愷對台灣的濃郁情感,更「聲」入台灣,挖掘出我們一直擁有、卻從未察覺的台灣之美。該片將於3月5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