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實施「婚姻計畫」的伊朗是相對保守的國家,王婉諭認為,戀愛在台灣比較自由,不太能很強制性要求配對或不配對,「我是比較支持順其發展,畢竟情投意合的情況下,情感是人類本來的需求。」而在台灣教書的伊朗人顧朋指出,伊朗因宗教影響,在親密關係方面限制多、談戀愛較困難,「基本上男女之間不應該有身體接觸,握手不行、擁抱更不行,所以如果這個療養院是在台灣,說不定不會做這樣的計畫。」
被問到若在慢性精神病房裡,有病人自然發展出感情會怎麼處理,蔡榮裕醫師表示,現在就是順其自然、不太會干涉,但實情會比概念上更複雜,後續要做許多評估觀察,「有一些衝突時可能就要介入協助處理,比較擔心的是懷孕或是引發再次發病。」一席話讓鄧惠文不禁感嘆,「情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旁邊的醫療工作人員就有相當大的責任跟壓力。」
公民來賓嚕哩貓分享自己患有躁鬱症,與先生交往時已經是比較穩定的狀態,但仍在交往初期就決定坦承佈公,還特別寫了一本躁鬱症說明手冊,主動告知當自己症狀發作、情緒不穩時,可以如何傾聽陪伴;嚕哩貓直言自己很幸運,遇到先生願意學習,因此也見證了良好的婚姻關係的確對病情有正向的作用,「幸福還是可以靠自己創造,也許會走的比一般人辛苦,但一定要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伊甸活泉之家社工廖福源則提出,精神疾病患者在污名跟各種社會剝奪之下,缺少機會跟別人建立關係,多數大眾的想法也是「他們已經無法照顧自己,又怎麼有能力去維持婚姻?」因此覺得不見得要馬上談到婚姻計畫,而是先推動學習性別交往,以及如何透過政策或資源去支持,讓精障者也有機會去享受親密、享受性。
根據統計,全台患有慢性精神疾病且領有重大傷病卡者約17萬人,然而醫院、精神護理之家等機構僅有約3萬多個床位。王婉諭認為,不論在政府端的醫療資源或是社區端的協助,以及民眾對於精神病患的認知都需要再大力推進,「精神病就是一種疾病,對它夠理解就有機會面對,包括情感部分也是,當我們知道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也願意協助的話,其實是有可能一起邁向更好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