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身犯》最初片名《193路(往月球)》是因為原劇本中的公車路線是193路,而這路線目的地是開往月世界,所以編劇洪子詠將劇本名稱取為《193路(往月球)》。後來監製林秉聿與導演蕭力修加入改寫劇本,在籌拍階段把片名改為《代號193》,也一直因想不到更好的片名,就用這個片名當工作暫時的名稱。
《代號193》的片名,是因為改寫過程中,設定故事裡接收不同嫌疑犯意識的主角、也就是意識載體,是位死刑犯,而193是載體的號碼,也有點像監獄囚犯的代號。
隨著電影即將上映,大家紛紛動腦想片名,想了5、60個,有些很像好萊塢B級片、有的像日本或韓國片。而在影片剪接時,曾有過一個片名《複身》,諧音就是附身,一語雙關,因為電影裡楊祐寧飾演的死刑犯不是只有單一的意識、靈魂附身,而是好多個附身。
監製林秉聿表示,因為大家覺得《複身》太靈異感,聽來像恐怖片,但希望大家一看到片名就覺得是犯罪片,所以又想到另一個片名《眾刑犯》。《眾刑犯》也有雙關意義,有重刑犯的意思,但從字面看,就是眾多刑犯。不過《眾刑犯》聽起來比較像韓片或是日本文藝片,不是那麼大眾。
後來該片交由牽猴子整合行銷公司負責行銷發行,該公司宣傳總監陳怡樺認為,何不把《複身》加上《眾刑犯》,連結在一起,就叫《複身犯》,大家也都認同。因為從片名讀得出電影的類型、犯罪元素,並且保留複身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