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國際中心主任劉仕傑、祕書長白卿芬及智庫執行長李兆立今日共同出席「除了全民挺鳳梨 政府更應該做的三件事」記者會,提出台灣應遵循世界貿易組織(WTO)機制爭取權益、積極分散市場降低風險、從研發及檢疫方面提升外銷競爭力,要求政府應提出完備解決問題的政策。
劉仕傑指出,台灣與中國同屬WTO正式會員,就應該在WTO組織下用既有管道解決問題,根據WTO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措施(SPS)規定,鑑驗與防檢疫措施之實施,不應構成對國際貿易的隱藏性限制,而中國突然宣布片面取消輸入台灣鳳梨,是否為隱藏性的限制?SPS另規定,會員在決定其適當的檢驗或防疫保護水準之際,宜兼顧減小貿易負面影響的目標,但中國卻選擇片面、無預警宣布,已經違反此規則;SPS第11條第2項指出,當爭端涉及科學或技術問題時,仲裁小組應向與爭端之各方諮詢後選定的專家徵詢意見。
劉仕傑表示,台灣駐WTO常任代表團人員是否能援引上述規定,向WTO爭取以既有爭端解決機制解決此問題,另指出,台灣2009年與中國簽訂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其中第6條明文規定,雙方同意建立重大檢疫檢驗突發事件協處機制,應即時通報、緊急磋商並相互提供協助,呼籲中國政府尊重協議精神,盡速取消對台灣鳳梨的禁止輸入,並對台灣政府展開事務性協商。
白卿芬指出,鳳梨事件凸顯了農產品市場過於集中的問題,現在是全球貿易市場,但台灣農產品明顯僅規約在中國市場,台灣生產成本較高,若要出口到日、韓、歐美市場,需要更完整的行銷配套、產地開發口味等做法,例如台灣口味偏甜,歐美市場不一定完全接受,呼籲主管機關盡速投入國際市場調查,研發改良國際生產拓銷行列,若主管機關持續閉門造車,沒有真正走入國際,問題只會不斷發生。
李兆立說,台灣外銷到日本的芒果鳳梨就很成功,研發改良做好基本功非常重要,但台灣7個農改場,1年預算加總才15億,是否可以給農改場更多資源?有農改場第一線研究人員指出,研究經費連年減少,甚至出現不同研究項目互相搶預算的情形,這樣又怎能期待加速研發出更多成功的農改品,讓外銷農產品更有競爭力。
李兆立並指出,這些第一線研究人員分工也是很大問題,從農損勘災、農民實際耕作資格認定、台灣豬標章現場宣導到撲殺禽流感等作業,都有研究人員投入,「碩博士專業農業研究人員應該做這些事嗎?」李兆立呼籲農委會、農改場正視此問題,配合政策都是在耗損、中斷研究人員做其他更重要的育種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