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詢問,近期有不少個案為到院前死亡或是過世後才驗出確診,包含資深記者、北投一家3口猝死案及年輕人染疫後迅速病逝。對此,羅一鈞指出,統計5月11日至6月7日為止,共有296例死亡個案,包含35例為到院前死亡、共占11.8%,且COVID-19(新冠肺炎)病況變化快速,有「隱形缺氧」(又稱快樂缺氧)的情形。
羅一鈞進一步指出,到院前死亡、在家猝死的個案,已無法再調查死亡前的病程及身體變化,但據專家及國外研究指出,死因最有可能為「隱形缺氧」,年輕或年長者都無明顯的前兆,尤其當下出現「已經氧氣濃度很低,症狀很嚴重時」,基本上再送醫也為時已晚。
羅一鈞重申,因此本週會加強家戶感染案例包含調查、匡列都是處理的重點,希望確診個案都能從家中移出至安置場所,以避免在家隔離期間發生惡化的狀況。此外,羅一鈞表示,目前雙北的確診者都已全數安置到集中檢疫所或醫院做治療,而快篩陽性者也會希望能送至加強防疫專責旅館、集中檢疫所或醫療院所,在這段過渡期間,指揮中心也會配發血氧機給各縣市政府,以提供快篩陽性者在家居家隔離監測血氧。
有媒體詢問,近期不少隔離者陰轉陽,外界憂心解除隔離前無須採檢,進入社區後是否可能造成傳染?羅一鈞說明,之所以需要居家隔離14天就是因為有潛伏期,匡列接觸者時就會先採檢一次,若結果為陰性仍須隔離14天,而14天期滿前若還有相關症狀就會再次採檢,而這樣的情況自去年至今都經常發生,並非本土疫情特色。
至於隔離期滿是否再次採檢?羅一鈞表示,近期觀察後發現,居家隔離的民眾對於症狀感受掌握不太清楚,也憂心有民眾怕影響解除隔離而隱瞞症狀,因此會在下次專家會議中討論相關問題,確認是否要在隔離期滿前後採檢。
另外,有媒體詢問解隔離規定是否已從Ct值34降低為30?羅一鈞表示,因應國際研究顯示,病程只要到一定程度傳染力就會大幅下降,國內發現Ct值到27、28就已無法取得有傳染力的病毒,但指揮中心還是比較嚴謹訂在Ct值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