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李子達的李行,1930年5月20日生於上海市,年輕時即對戲劇極為著迷,學生時期就常參加話劇及電影演出,他曾打趣「如果我去當演員,就不會有秦漢、柯俊雄了。」1958年,他首執導筒,與張方霞、田豐聯合執導台聯影業公司的台語片《王哥柳哥遊台灣》,帶動了台語片的喜劇風潮。
台灣電影曾經歷經多個時期,李行首先在1960年代初期開啟了長達15年的「健康寫實風潮」,這段期間他的《蚵女》《養鴨人家》,都成為健康寫實的經典代表作;他也帶動了2次瓊瑤小說改編電影的熱潮,柯俊雄就是從此時崛起影壇,甄珍更成為李行最疼愛的子弟兵之一。
之後,李行再度回歸鄉土寫實路線,接連執導的《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早安台北》三部影片,連續獲得1978、1979、1980年的金馬獎最佳影片獎,創下台灣電影史上至今無人能破的紀錄,達到李行導演生涯的顛峰;他曾三奪金馬獎最佳導演(《養鴨人家》《秋決》《汪洋中的一條船》),而歷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中,有高達7部作品由他導演,也是金馬史上罕見的紀錄。
1986年《唐山過台灣》後,李行退下導演崗位,不在第一線衝鋒陷陣,成為推動兩岸三地影壇交流及金馬獎轉型的推手。1990年行政院新聞局將金馬獎活動交由民間主辦,李行籌畫成立「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常設機構,並一肩扛起主席重任,期間不斷從事促進兩岸電影文化交流,也與香港導演協會會長吳思遠共同推動「兩岸三地導演會」。
而李行擔任金馬主席長達13年,為金馬獎打好堅強的基礎,後繼者更逐漸將金馬獎規格拉高成華語影壇的最高殿堂,每年都吸引大牌港星、陸星熱情參與,不僅星光熠熠令觀眾看得十分開心,華語電影的水準也不停在提高。只是這三年因兩岸關係急凍,金馬獎也大受影響,港、陸片在寒蟬效應下不敢如過往大規模來參展,令李行相當憂心,甚至曾撂重話轟對岸「自不量力」。
這10年來,李行又進一步積極深耕廣植台灣電影在大陸的市場,他擔任「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主委,每年的5月、6月分別在台北、大陸各地方的城市舉辦兩岸影展,推動台灣電影到大陸,也邀請大陸電影到台灣觀摩,包括黃曉明、段奕宏、管虎、馮小剛、顧長衛等大腕影人都曾來來台交流;他曾喊話自己為兩岸電影展「再來下個10年」,只可惜就在去年因疫情延期舉辦的第12屆兩岸電影展開幕前夕,傳來李行病逝噩耗。
至於李行後續治喪事宜安排,「兩岸電影交流委員會」與家屬協調後,於21、22兩日上午9點至11點、下午2點至5點於禪心閣會館開放外界致哀,並呼籲防疫關鍵時期,欲來弔唁的親友務必配合全程口罩等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