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jour!」戒懼戒慎推開百達翡麗博物館大門,館方人員禮貌的打了招呼,引導我去買票接著簡單告知參觀須知,包括英文導覽的時間、以及館內不能拍照的規定,簡單寄物之後從G樓開始參觀。館方人員建議可以在逛完G樓之後,搭電梯直達四樓,然後依序往下面的樓層逛去,當時以為這樣的提議只是因為動線比較好走,但後來發現四樓是百達翡麗歷史資料庫和書庫,微繪琺瑯肖像與鼻煙盒等藏品也放在這裡;三樓是16到19世紀中葉的古董鐘錶;二樓則是百達翡麗相對比較近代的作品,包括1839年到2000年間的懷錶、手錶和小型座鐘。知道樓層配置後覺得逛起來更有系統了,像《STAR WARS》要從四到六集開始再往一到三集看的邏輯順序,照時間軸走進參觀通道,歷史的排序他們都幫你整理好了。
當天導覽的是一位感覺很資深的中年女士(很不好意思居然忘了人家名字),會覺得她資深當然不是因為年紀,而是我們這梯次導覽團的參觀者,無論逛到哪一件作品、隨口問什麼問題她都可以面不改色回答出來,尤其是從容不迫說出年份這點,對於我們這種數字白痴來說真的是神蹟,她還能同時指出附近展示櫃裡的相關作品,帶大家過去參觀連成一個延伸導覽,後來想想當時應該要毫不掩飾去跟她表明我的敬意才是!雖然當下沒有參觀者問出什麼讓我印象深刻的問題,但看到大家踴躍發問的情景瞬間有點感動,就是這種熱情才讓機械錶得以運作幾個世紀傳承到現在的吧。
概述一下每個樓層的展品,四樓簡單的說就是圖書館和文獻區,大概有八千本的藏書,這一樓大家停留的時間相對比較短,畢竟比較沒錶可看。後來上網查了一下這些書的類別和來源,發現除了Stern家族之外還有其他藏家捐贈的書籍,其中包括不少和時間有關主題童書,童書這個屬性還滿有意思的,怎麼讓孩子理解對於時間的概念是滿不好解釋的事,透過童書這種可能是用故事或生活事件去跟孩子解釋時間的方法,怎麼想都覺得好浪漫,孩子們對於時間和手錶的認知就在這裡啟蒙了。而且百達翡麗博物館還特別開了一個針對小學生的導覽,內容包括認識琺瑯、初步的機械結構、以及介紹百達翡麗16到20世紀重點作品。從小時候就開始建立孩童們對於時間的想像和機械的認知,好羨慕在瑞士關於時間的教育可以這麼有正當性。
據悉百達翡麗的知名藏家Eugen Gschwind也是捐書者,1985那年百達翡麗為了關係良好的Beyer Chronometrie零售商225週年紀念,特別做了25只Ref. 3940,編號2那只當年就是由Eugen買下,目前這只錶也被收藏在百達翡麗博物館裡面。身為重量級收藏家的Eugen,江湖傳言他曾在拍賣會標下Calibre 89懷錶然後隨手拿個袋子裝了就走了(這讓我想起業界某位藏家前輩也都是用紅白塑膠袋裝錶的傳奇事蹟),但其實再進一步追查找不到相關的公開資料,儘管如此這類收藏故事聽聽也滿有意思的,就算事實可能有點出入,不過愛錶愛到這麼平常心的霸氣,是會讓錶迷很有感的共鳴。
回過頭來講三樓,這一樓的藏品有一千兩百多件,分成二十個展區,包括琺瑯懷錶、各式造型時計、還有出口到中國的懷錶、眾多造型時計和報時問錶等等,16到19世紀中葉的鐘錶發展史都濃縮在這一樓了,逛起來真的有種肅然起敬感,百達翡麗過去居然做過這麼多樣的時計,走得好前面啊!而且想到眼前這些一兩百年前的作品到現在還能正常運作,錶殼上的釉彩色澤也依然如新,望著作品就看得有點出神。很難理解瑞士國家旅遊局網站,怎麼會標註百達翡麗博物館的停留時間是1~2小時?逛完覺得真的不誇張,光是一層樓就可以看兩小時了,請至少預留一個下午的時間在這裡,如果你喜歡鐘錶的話絕對流連忘返走不出來,離開前還會想去看某幾件作品的最後一眼,用牢牢記住的方式跟它們道別。
當時參觀完回台灣之後,也去過百達翡麗博物館的同事問我哪件作品印象最深刻,當下跑馬燈般浮現了幾件作品在腦海中輪播,但靜下來一想發現最震撼的其實是看到百達翡麗有這樣的心意和能耐,把16世紀以來的鐘錶發展,用自己的方式制定了一套編年史,然後以過去作品來輔助敘述。館內的藏品每一件都很精彩,所以無法像切蛋糕那樣平均切成等分,評點出對於單一作品的喜愛。「我喜歡百達翡麗很慎重的把他們過去的作品當成文化財一樣呵護的慎重其事,高階品牌可以用價位和技術去歸類,但高級品牌就必須具備格調和使命才撐得起這個定位了。」不知道那時的同事是否有在心裡咒罵我的拐彎抹角,但心境這種事實在太難三言兩語簡單解釋了,不過現在倒是有點好奇,如今藏品變多、導覽形式也開始走向數位化的百達翡麗博物館,如今再去逛一次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相信二訪之後應該很有餘裕去思考更具體的回覆了,當年的那位同事請你等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