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之前,阮鳳儀從家庭訪問重新深入回顧,「家庭訪問聽起來簡單,把爸爸、媽媽、妹妹找來QA?他們絕對不會!怎麼可能一問就說實話?」有時只能零散地利用時機,自閒聊中找到答案。
她坦承,「從故事大綱到劇本的創作過程中,我對女兒的角色很有把握,但對媽媽卻一直迴避,直到監製林書宇逼我去面對、想像。」為進一步了解,她把握機會和母親談以前的點點滴滴,慢慢突破。「有時問不出所以然,是因妳問不出她的潛意識,那些連她自己都不知道,只能用她給妳的很多線索去猜想。」
為和故事保持距離,阮鳳儀第一時間就找了共同編劇,邀請對家庭、跨文化題材有興趣的研究所同學李冰合作。阮鳳儀在台灣、李冰在英國倫敦,透過線上軟體遠距離隔空攜手創作。「我寫第一稿後,她提出意見,並寫第二稿給我,我再寫第三稿,一來一往,像打乒乓球。」劇本最後完結修訂是第19稿。
她笑說,「這種工作模式是因為認識兩個共同編劇的朋友,分別住美國東岸、西岸,一位白天寫完、晚上那位寫,超級有效率,所以覺得我和李冰也應該這樣利用時差。」
在林書宇提點下,阮鳳儀找出母親角色的施力點。「一開始這是第一人稱觀點的成長故事,慢慢變成母女的故事,母女部分穩固後,再轉為家庭故事。過程中最難的是要精細地平衡各元素:母女的戲各有多少?何時切換?關鍵台詞由誰來說?」林書宇表示,劇本基礎很好、真實且情感濃厚,尤其阮鳳儀開始挖掘母親的心境,進而產生莉莉這個角色時,「整部片的心臟就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