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蔡英文在公投前夜所說,台灣人常說「好想贏韓國」,而依照IMF預測,只要依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2025年台灣的人均GDP有機會超過韓國,她定調這次公投不只是政策公投,更是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選擇。
一名內閣重要官員分析,四案不同意票都超過同意票,等於賦予民進黨更大的政治能量及最佳時機去推動制度改革,因此區域劃分、憲改議題可望順水推舟接續啟動。黨內更認為,獲民意再度背書的蔡政府,將全力推動經濟發展,為台灣打造新經濟奇蹟。
公投過後,政治議題接續鋪排而來,但公投收尾工作仍有待完成。多位黨政人士不約而同向本刊指出,這次公投的低投票率顯示,儘管民進黨賣力說明,還是沒能打動中間選民跟年輕人,最後靠基本盤才得勝。雖然蔡英文、蘇貞昌在1218當晚,都不忘感謝公投過程中,與政府溝通對話的公民團體,但一位黨務人士指出,公投過後,以蔡英文為首的黨政高層,應該以實際行動做好社會修補,與那些穿針引線、幫忙溝通的團體坐下來好好談談,聽聽大家在乎的議題,看能在什麼事情多做努力,維持橋梁跟平台。
該人士表示,特別是在藻礁、萊豬2項議題,有不少團體冒著被退捐款的的風險咬牙表態「不同意」,或有些團體面對藍綠雙方夾擊,不想捲入激化的政治操作,忍著不公開支持「同意」,這些都讓政黨與公民社會產生斷裂。若民進黨政府因為這次嘗了甜頭,未來再碰上爭議,就想複製這次公投經驗,靠召喚基本盤支持者的焦慮感,來輾壓公民社會的不同意見,恐怕會使裂痕加深。
他強調,公共溝通仍是執政的根本基礎,況且放眼未來,民進黨可能的總統接班人選,都不像蔡英文能涵括那麼多中間選民,若與公民團體的關係沒能縫合,恐使綠營萎縮回到基本盤,不利於長期執政,這才是公投過後最該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