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起,WDSI分別從「全球倫理」「包容發展」「環境均衡」3大領域,以65個指標評量各國的永續發展表現,對象從2020年的97個國家/經濟體,增加到今年的145個,其中包括35個已開發經濟體、109個新興經濟體(香港只公布「包容發展」與「環境均衡」2大面向)。
整體而言,2021年WDSI與前兩年排行榜變化不大,北歐國家居首,歐洲國家呈現正向成長;亞洲國家除了越南名次上升,其它國家多呈現穩定但微幅下滑態勢;排名後段以非洲國家居多,都是未進入快速成長的新興經濟體。
美國受惠於中美貿易戰前期經貿措施刺激而成長,排名進步6名,成為第37名;中國大陸則微幅退步1名,為第42名;台灣因「包容發展」領域表現不佳,譬如電力穩定度與個人自由化的國際評量退步,以及在「環境均衡」領域中的能源與自然資源消費略有增加,整體退步5名,下降至第44名,變成已開發經濟體的最後一名,值得警惕。
而在新興經濟體中,波蘭(第11名)表現依舊居首;越南受益於中美貿易戰,名次大幅成長為56名,是2021年最大贏家;退步最多的國家則為古巴(第80名)與巴拿馬(第78名)。三年來,WDSI皆會就全球社會與經濟的重大議題,試從「王道」文化立場予以關注。2020年世界疫情嚴重而疫苗尚未出現之際,WDSI即發現「文化」因素對疫情發展影響不容小覷,當時基督教文化圈每Covid-19死亡率,曾一度成為儒家文化圈的58倍。
隨著2021年疫苗上市,各國政經實力成為重要因素,各自展開抗疫作為,文化因素影響力漸趨不顯。但2021年底,Omicron變異株出現,現有疫苗抗體效力顯弱,又將抗疫戰爭拉到新一波白熱化對抗中,文化因素再次發揮影響。
為此,2021年WDSI進一步以「仁政」「民本」「反霸」「同理」為原則,以橫跨2020年至2021年9月底近兩年的數據設定「疫苗儲備率」「疫苗完整覆蓋率」「疫苗捐贈」「總死亡率」「確診死亡率」等5項指標為評量準則,針對全球173個國家經濟體,做出2021新冠抗疫排行榜,發現排名前20名多為亞洲國家,前10名中就有7個,其中4個屬於東亞儒家文化圈,顯見文化因素在疫情治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反觀台灣雖然大部份時間處於疫情和緩狀態,但因為「疫苗準備率」與「疫苗完整覆蓋率」皆不足,加上「確診死亡率」排名全球前5名(應與篩檢人數太少有關),導致台灣列於第83名,表現不如其它儒家文化圈國家。除了Covid-19病毒不斷變種,導致全球一再陷入疫情肆瘧輪迴中,面對全球追求永續的未來挑戰,2021年WDSI特別提出三大面向的趨勢分析:
疫情:新冠黑天鵝效應持續發酵,疫苗效力屢被「突破」,文化因素再次發揮影響。
軍備:美國與中國的對抗帶動了全球軍備賽,使得地緣政治區域的中等強國逐漸崛起,也迫使許多夾在不同勢力的小國為求自保不得不加強軍備,全球軍備賽因而悄悄升溫。
碳中和:隨著2021年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結束,為人類史上追求減碳的永續目標劃出重要分水嶺,美、中、印度3大排碳大國也對於碳中和時間做出不同期限的承諾,碳稅規章在積極討論中,雖然南北國家仍有巨大異議,但此趨勢勢必將全面影響全球的能源結構、經濟產業,及後續通膨與貧富差距擴大等社經現象。
台灣由於能源幾乎全部仰賴進口,該如何因應,尤其必須及早部署。追溯源頭,WDSI計畫起念於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有見於全球過分追求經濟成長,及世界大國不斷向外展現強權,衍生出愈來愈多的問題,難以只靠西方文明解決,於是會同專家學者團隊投入研發王道永續指標,核心理念來自儒家王道精神。
結果顯示WDSI與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相關係數高達0.92,顯見WDSI之普世及普適價值,可以為各國永續發展的政策設定增加一個有中華文化底蘊的另類參考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