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劇本階段,編導樓一安便設定開場的隨機殺人事件要在寧夏夜市實景拍攝,賦予故事發生在生活周遭的臨場感。監製之一徐國倫表示,搭景拍夜市不切實際,「一方面劇組得打造出整條夜市街,且假設搭建出臨時夜市,能具代表性嗎?大家是否會感覺這件事情發生在你身邊?」
但要在既有夜市取景難度不小,因此徐國倫起初很擔心借不到場地,畢竟「拍戲就很難了,還要拍殺人的戲,大家得在攤位間逃竄。」幸而有台北市影委會協調溝通,加上夜市自治會作風開明,慨然允諾。後來為了一場打鬥戲,劇組仍需搭建6個攤商,以利拍攝。
這場戲開拍前一個月,樓一安多次與攝影師、導演組開會,商討執行方式,畫好清楚的分鏡圖,詳細說明角色反應和動作。正式開拍前兩天再去現場走位、確認,分兩個晚上、利用夜市打烊前一小時順利拍完。
樓一安說:「這些事前的工作,都還不能確定攤商和路人(的表現)是否能像我們想得那麼好 ,結果真的像我們想得那麼好 。」例如槍擊戲尚未開始,大部分途經當地的路人即使看到攝影機也都很自然,樓一安後來剪接時,「竟找不到路人看鏡頭的畫面,可能在台北市民眾很習慣劇組在拍戲。」
徐國倫也附和:「看畫面時分不清哪些是路人、哪些是臨演,但通常我們會設保護傘範圍,亦即在角色週邊放自己人。」
為此劇組找了上百名臨時與特約演員,由選角指導負責挑選。槍擊事件那場戲安排了15個受害者,各有任務,包括哪些人被射殺、射殺的地點和逃竄路線等,這些相對位置都要事前規劃好,且開拍前一天要先排練,才有辦法在設定的時間內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