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實驗性較強又有互動性,也是我想嘗試的偽紀錄片形式。當時我想做非常暗網的、像是瘋子帶著小孩用手機拍的影片,很個人、也很粗糙,但很多人提醒這會把路走更窄。後來回想自己拍電影的初衷,是希望拍娛樂、感動大家的電影,所以又修改得更貼近觀眾。」柯孟融保留電影基本設定,同時邀大學學弟張喆崴共同編劇,前後耗時2年。
片中的邪教題材,從初期漫無邊際尋找資料,逐漸朝台灣鬼片罕見的雲南宗教文化風格發展。柯孟融表示:「我們有個社群,有資料就一起分享。最初只有我和張喆崴,後來美術、特效成員陸續加入,大家都能看到所有累積的資料,並在同一個平台上討論。」包括密教、傣族、符咒、養蠱等元素,都是集思廣益的結果。
編劇過程中,柯孟融與張喆崴討論後,由張喆崴先寫一稿,再由柯孟融改寫,來來回回、不停交換意見,也會在勘景後改變想法,因地制宜,調整出最適合拍攝的劇情。
故事中邪教大本營原在山上鐵門深鎖的別墅,後來製片組找到新竹山區由一棟棟簡單房舍組成的李棟山莊,感覺更對味,再由美術組將房舍外觀改造為類似傣族的竹樓,增添異族神祕感。此外,恐怖重頭戲原安排在山裡的小廟與山洞,但勘景時發現有個地道,搭配片中情節渾然天成,回來又根據場景改腳本。最後一版則由柯孟融負責,同時在劇本上註記每一場的拍攝、分鏡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