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指出,經持續監測國際及國內疫情,疫情正以穩定可控方向發展,在評估國內防疫與醫療量能後,為邁向防疫正常生活,自10月13日零時(航班表定抵台時間)起,入境人員免除居家檢疫,改須進行「7天自主防疫」,並開放相關邊境管制措施,以兼顧防疫、經濟、維持社會運作及國際交流之需求。
針對開放邊境措施,王必勝表示,10月13日起入境者免居家檢疫,每週試行15萬人次作為入境上限,機場會發放4劑快篩,不過有症狀旅客仍維持原有攔檢機制,倘若入境者無症狀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此外,指揮中心也全面恢復免簽證待遇機制,以及非免簽國家開放「一般性社會訪問」及「觀光」,且同步取消旅行團限團令。
王必勝說明,機場將恢復常態通關,但初期試行以每週入境上限15萬人為主;面對有觀光業者反應旅遊團及國人沒分開,會導致人數限制過於緊繃,王必勝表示,大家不用太著急,若15萬使用的量不夠,會再放寬人數,訂定上限主要是先觀察產生的效應,雖評估影響不大,但很多解封過程要一步步去做。
有媒體詢問,入境旅客快篩結果是否有追查機制,以及有無擴大社區感染風險?王必勝回應,入境現改為自主快篩,因此不會再做追蹤,也以自主申報為原則,相信對來社區感染擴大影響非常小,防疫如今走到這個階段,相關規定會越來越鬆,因此要跟病毒真正共存,很多部分要靠自主管理,相信國民的素質可以做到這一點。
有媒體記者提及,倘若國外入境旅客在行程一半時確診,屆時衍伸出的集檢所及返國機票等費用是否都要自行承擔?王必勝回應,他們在這裡確診同樣要隔離7天,確診者在集中檢疫所或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都基本上都不用付費,至於因隔離要改航班的費用則要自行處理。
指揮中心指出,「0+7」是以入境日作為第0天進行「7天自主防疫」,包含取消居家檢疫、旅客入境前免於「入境檢疫系統」線上申報及免持國內手機門號、取消開立旅客「入境健康聲明暨居家檢疫通知書」、停止居家檢疫之關懷追蹤機制、電子監督措施、健保註記及地方政府居家檢疫關懷服務等措施,同時入境者於自主防疫期間也要遵守相關規範。
針對自主防疫期間規範,指揮中心說明,自主防疫地點以符合1人1室(獨立衛浴)條件之自宅或親友住所或旅館為原則;儘量避免接觸重症高風險對象,諸如:65歲以上長者、6歲以下幼童、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等;有症狀請在家休息,如無症狀且有2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結果才可外出、上班、上學,並應全程佩戴口罩;有用餐需要,得於餐廳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
離開座位時及餐點使用完畢後應立即佩戴口罩。外出期間有飲食需求可暫免佩戴口罩,用畢後立即佩戴;禁止前往醫院陪病、探病,建議延後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並避免前往長照機構;確診之輕症個案可於加強型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或原自主防疫地點(不含一般旅館)進行居家照護。
至於返台旅客若家人在醫院發生緊急狀況,禁止探病的自主防疫者是否有例外?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回應,現行規定中來台檢疫民眾,若有緊急需求要探病會破例前往醫院,而該規定會沿用。而0+7禁止探病是為了避免醫院病毒傳播,但特殊狀況會允許例外,諸如需由家屬陪同的手術、侵入性檢查治療、需要簽署同意書等,與急診、加護病房、安寧病房、病危、病情惡化等亦可探病,不過條件是要有「當日」家用快篩陰性證明。
針對檢測時機,指揮中心說明,入境當天或自主防疫第1天(D0/D1)檢測1次;自主防疫期間外出前,需有2日內快篩檢測陰性結果;自主防疫期間有症狀時;檢測結果不追蹤,如快篩陽性則依公布之自主防疫指引辦理;考量家用快篩試劑之適用對象年齡限制,未滿2歲者,其自主防疫期間無需執行快篩檢測。
而交通方面,指揮中心則指出,入境前14日內有疑似COVID-19症狀旅客,請主動於入境時通報疾病管制署之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依檢疫人員評估,配合於國際港埠唾液採檢及優先搭乘防疫車輛;無症狀之旅客,開放得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提及旅遊團方面,王必勝指出,也有修正旅遊業入、出境團體旅遊指引,入境團客由旅行社安排遊覽車或專車接送,用餐時不與國人同桌共餐,若有旅客確診轉送與收治流程依現行通報機制辦理,由導遊協助後續,住宿原則一人一室,同行同團可採多人一室。
王必勝談及國內口罩佩戴規定,直指國內目前的感染狀況還不會開放,還在收集資料與討論中,至於何時會檢討口罩解封機制也取決於國內疫情,「希望達到社區低度流行一段時間後再考慮,還不到討論時間」。另有媒體詢問,公共場所檢測體溫等規定也已經形同虛設,除了沒有人在量測,且體溫也非染疫重要指標是否會考慮取消?王必勝表示,內部有相關討論,雖COVID-19中體溫不是一定的指標,檢測敏感度沒這麼高,不過體溫檢測已實行很久,內部討論後再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