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9月起,導演柯金源與「人劇團」共創藝術家進行為期一年的海岸環境田野觀察、體驗,從淡水河口到台東南田,共有10處海岸,包括未開發、正在開發、開發多年的不同狀態。參與的表演藝術家多屬新世代年輕人,在柯金源帶領導覽下,實地理解,走向海岸、甚至浸身海水,觀察、感受大自然中人力造成的影響,進而轉化為舞蹈、肢體表演與各種環境產生對話。
柯金源曾獲頒國家文藝獎、TIDF紀錄片傑出貢獻獎與金鐘獎「非戲劇節目導演獎」,長年投入台灣環境生態紀錄。他坦言,《海之岸》的拍攝是一種冒險,自己一邊做、一邊修正,經過與「人劇團」不斷溝通討論後,逐漸完成心中期待的形式。影片裡除了舞蹈,同時邀請音樂創作者為不同的海岸情境進行音樂創作,包括:「農村武裝青年」阿達的台語唸唱、原住民音樂家丹耐夫正若的自製樂器吹奏、俐君的大提琴創作、桃子創作的音樂等。
柯金源指出,「經由年輕世代的觀點與情感詮釋,在各處環境現場進行即興創作,我們看著河口海岸環境變遷,景觀豪宅之前的『弔唁』,藻礁與能源爭議喧囂後的『蠕動』,廣闊灘地退潮後的『物種演化』,如荒漠般填海造地上的『吶喊』,風機環伺下與水泥消波塊堤防上的『天舞』『離家』,石化工業區下風處的『味覺』,地層下陷區與海岸污染區的『感知』,或者純淨自然海岸的『體認』。」
《海之岸》是影像與表演藝術跨域共創的作品,以肢體與環境意象的表徵,呈現二元對比、隱喻、批判等符碼,也是讚嘆、憤怒、感傷,以及期待、感恩的複雜心情。柯金源不諱言自己對於環境問題的急切關注,導致忍不住想強烈批判,但《海之岸》選擇用更多元的形式表達、詮釋,讓更多人看見。
面對環境急遽變遷與惡化,柯金源感慨且憂心,但他強調,「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不是看到希望才努力,是努力才有希望。」
《海之岸》讓人感受到海岸環境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也引領大家再次思考與海洋的關係。柯金源導演完成該作品後,將於2023年3月2至5日,參與「人劇團」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的「潮汐間,曖昧」第一屆永續教育暨藝術性策展,延伸海岸灘地在生態中的雙重特質,共同探討藝術介入教育歷程中的可能性與複雜性。而參與「海之岸」紀錄片共創團隊《人劇團》,也將再次回到《海之岸》的起點-芳苑泥灘地,於明年(2023)年跟在地居民、芳苑國小的學童啟動共創計畫、共同演出。
【海之岸紀錄片預告1分鐘-12/26週一晚間十點|公視我們的島】
【海之岸紀錄片預告3分鐘|柯金源最新作品vs 人劇團|12/26週一晚間十點|公視我們的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