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申翰指出,回收站的關廠並非個案,是都市回收業普遍困境。台灣各地的基層小型回收場,因為都市土地法規、周邊民眾檢舉、經營成本遠高於收入的情況下,紛紛退場,影響到周圍拾荒者的生計,都市空間內應當要有合理的回收站設置規劃。
洪申翰表示,回收站與拾荒者是都市不可或缺的垃圾處理角色。許多人或許認為城市內的回收站堆滿垃圾、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其實回收站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處理場所。回收站可以在社區內就近處理回收物,減少搬運距離。而拾荒者用手工進行精細的分類,更讓廢棄物可以精準的回收再利用。
洪申翰認為,資源回收是接住弱勢族群的重要民生基礎產業,台灣的資源回收量大,很難只靠官方的清潔隊處理,而拾荒者每年可以協助整理將近60萬噸的回收物,貢獻良多。如果回收站逐漸減少,沒有考量到都市的需求,不僅間接增加官方清潔隊的工作量,增加環境治理的成本,更可能導致拾荒者的處境雪上加霜。
洪申翰說,拾荒的工時彈性、入行門檻低,對許多弱勢族群來說,拾荒是少數適合從事的工作。他們大多是行動不便或年紀很大的老人家,一旦回收場變少,這些拾荒者就只能推著沉重的推車,多走好幾公里到其他回收站,非常辛苦。甚至很可能因此無法繼續工作,讓這些弱勢族群陷入更大的困境。
洪申翰表示,回收站對於城市的環境治理,以及弱勢族群的自立生活,都具有不可抹滅的正面效益。他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必須正視都市回收的需求,適度調整空間規劃與土地法規;重視拾荒者權益,強化輔導與政策協助;加強回收站的安全衛生與環境管理督導;環保署資源回收相關諮詢會議應納入資收個體戶相關代表。未來,他也會持續關心與監督,維護都市回收產業的運作以及拾荒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