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去年台灣交通事故死亡數的狀況,王婉諭昨於臉書po文分析,指「65歲以上高齡者」「機車」「行人」3個族群的死傷人數,攀升了一倍至數倍,「可以說是越弱勢的用路人,就承擔了越高的交通風險。」
王婉諭還提到,2017年曾有交通部長喊話,要將車禍死亡人數降低15%,顯然,當初設下的目標已經破功。「我也想問問大家,你覺得15%這個目標夠嗎?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降到多少,是比較可以被接受的呢?」
王婉諭認為,近年來,許多國家都已意識到交通環境的重要,也紛紛致力於保障國民在路上移動的安全性。更有許多國家採取「零死亡願景」(Vison Zero)的政策,因為他們深信,交通事故不是「意外」,也不是「宿命」,而是可以避免的「悲劇」。「任何人因為道路交通喪生或重傷,在道德上是完全無法被接受的。」
王婉諭拿出外國經驗當成範例,例如瑞典政府在1997年率先提出零死亡願景的概念,從2000到2014年,道路交通死亡的人數減少一半;紐約則是從2014年將零死亡願景視為目標,並推動多項政策改革,到了2018年,死亡人數已創下百年新低。「那台灣呢?我們願意花多少心力,用多少年來朝向零死亡願景前進?」最後她認為,交通議題需要跨部會的專業,更需要整合性的思維,因此時力將於21日下午召開交通安全公聽會,搜集各界意見,推動交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