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沒有為了我留下?》由導演米盧·格弗斯(Milou Gevers)拍攝4位跟他同樣經歷過父母自殺的孩子,大膽提出別人不敢問的問題,在極度親密和尖銳的對話中,受訪者敘說面臨事發的經過與真實感受。
「自殺者遺族」是指因自殺事件受衝擊的人,通常為自殺者的親朋好友。導演格弗斯的母親跳軌自殺,10年後他藉由拍攝紀錄片開啟療傷修復之旅,也讓自殺者遺族的處境被更多人知道,並相互陪伴。
紀錄片中,格弗斯問其中一位:「會覺得生命被爸爸自殺給毀了嗎?」對方神情黯然低下頭回答:「有一點。」對此,社工師吳欣儀談起失去親人的悲痛感,她感嘆,台灣很多節日會提醒「團圓」,有時她不禁會想「這些節日對我的意義?」盧月陵坦言,小時候會一直想尋找答案,直到長大後對憂鬱症有更多的認識,漸漸可以理解父親選擇自殺的處境。朱妍安透露當年母親的遺書雖有解釋自殺原因,但其實她內心最痛心、想問的是:「我是否不是那個值得讓她留下來的人。」
主持人鄧惠文在節目中透過提問,讓觀眾更深入地瞭解自殺者遺族的心境,「被留下來的人」在情緒上除了得面對被遺棄的感覺,更常受困於自責與憤怒的糾結中。朱妍安憶起,母親當時對她已「長大」感到安心,因而離開的想法,讓她有很長一段時間產生自我厭惡,甚至帶著「我是殺人兇手」的心情度過,也有擔心自己跟著自殺的恐懼。盧月陵則感同身受說,我曾很自責沒能阻止憾事發生,常回想「如果當時我沒有怎樣,可能就不會這樣。」
鄧惠文有感而發指出,「這些詰問可能在他們的心裡發生無數次,罪惡感幾乎讓他們無處可逃。」從事遺族關懷服務多年的張翠華根據經驗分析,「早期處理個案時,會想先談論他的悲傷,但其實他們要處理的是人生的混亂。」
《為什麼你沒有為了我留下?》在荷蘭獲得多數獎項肯定,格弗斯受訪時曾表示,「在我童年時期,我希望看到一部跟我有共鳴的同齡孩子的電影。」本次參與錄影的公民來賓特別感謝此議題能拿出來討論,提到「為什麼」是自殺者遺族裡最常見的三個字,電影片名也帶有「遺棄感」,展現悲傷的樣貌。大眾在談論自殺時,往往較關注自殺者的原因及背景,但或許對這群被留下來的人們來說,更需要的是同理關懷與協助。
★《鏡週刊》關心您: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 自殺諮詢專線:1925(24小時)
- 生命線:1995
- 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