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61歲的德國導演安格拉.夏納萊克集編、導、演於一身,擅長描摹與凝煉人物內心情感。早年擔任劇場演員的經歷對她的創作影響極大,文學與藝術的元素在她晚近作品中無所不在。此次台北電影節選映5部作品、橫跨近30年,觀眾得以完整體驗她創作的轉變。
夏納萊克首部自編自導自演的長片《迷情三角》(My Sister's Good Fortune),描述知名攝影師與一對同父異母姊妹愛恨交雜的三角戀;入選2004坎城一種注目單元的《我心遺留在馬賽》(Marseille),描寫來自柏林的年輕攝影師和馬賽當地學生交換住處,透過鏡頭捕捉異國的城市風情,也踏上一段自我發現之旅。
《夏午時光》(Afternoon)靈感來自俄國劇作家契訶夫名作《海鷗》,訴說湖畔渡假別墅裡,一家人重聚的三個夏日。《我在家了,但...》(I Was at Home, But...)片名致敬日本名導小津安二郎的《我出生了,但...》,故事承襲布列松的精神,講述遭逢喪夫痛楚的單親媽媽,面對失蹤一周後返家的13歲兒子,各種家庭問題浮上檯面,她也憑本片獲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
夏納萊克的新作《聲聲長流》(Music)甫獲今年柏林影展最佳劇本銀熊獎,她以當代舞台重新詮釋伊底帕斯神話,以色彩、風景和動人樂曲,細膩呈現糾結的家庭關係。
另一位焦點影人巴斯.德沃斯畢業於布魯塞爾LUCA藝術學院,31歲便以精湛的影像創作力驚艷影壇,首部執導長片在柏林影展青少年單元奪下評審團大獎。德沃斯的4部作品皆聚焦布魯塞爾,透過城市小人物的際遇,道出特定事件對個人的創傷,亦或經歷劫難後,深埋在城市人們內心的群體陰霾。德沃斯常以膠卷拍片,畫面富含詩意,且擅於捕捉縈繞在故事背後的情緒與氛圍,是當代受矚目的新銳導演之一。
德沃斯首部作品《單車少年之死》(Violet)描述目睹隨機殺人事件的少年面臨各方質疑,從此青春染上陰霾。全片鮮少對白及配樂,以詩意、魔幻的鏡頭解構暴力。第2部作品《恐懼吞噬城市》(Hellhole)透過3條不同身分及種族的故事線,呈現籠罩在恐攻陰霾之下的布魯塞爾。
入選2019年坎城導演雙週的《夜幕離魂》(Ghost Tropic)描述年近花甲的北非清潔女工,在返家的末班地鐵睡著,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底站,在徒步夜城的路上展開異鄉人寂靜的城市漫遊。
德沃斯今年的新作《小世界》(Here)描寫羅馬尼亞裔移工男子與研究苔癬的華裔女博士生間、不期而遇的生命火花,以精雕細琢的16mm膠卷攝影勾勒出富有詩意的自然景觀,重新喚起觀眾對周遭環境的好奇心,一舉拿下柏林影展邂逅單元最佳影片。德沃斯也將與他的製片馬克.高沿斯一同出席影展的「導演講堂」活動,分享他打造獨特影像世界的過程。
主辦單位亦公布5部在三大影展獲好評的作品,其中,受矚目的《社群網戰》男星傑西‧艾森柏格首部自編自導長片《等你當完救世主》(When You Finish Saving the World),找來奧斯卡影后茱莉安‧摩爾和《怪奇物語》的「麥可」--芬恩‧沃夫哈德,飾演一對關係緊繃的母子。此片入選日舞影展及坎城影展影評人週,艾森柏格也憑本片角逐坎城金攝影獎。
另外4部片為:本屆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得主《偶戲之家》 (The Plough),由創作不輟的法國大師菲利普.卡瑞(Philippe GARREL)找來他的眾演員兒女,法國男神路易‧卡瑞(Louis GARREL)和兩個妹妹飾演偶戲世家的兄妹,詮釋老戲團的傳承與起落。本屆柏林影展傑出藝術貢獻銀熊獎得主《迪斯可戰爭》(Disco Boy)由首執導筒的賈科莫.阿布賽斯(Giacomo ABBRUZZESE)與法國知名攝影師伊蓮.婁華(Hélène LOUVART)聯手,講述來自白俄羅斯的非法移民為取得居留權而加入法國傭兵,與奈及利亞游擊隊成員歷經生死交鋒。
曾以《接近無限的白》代表冰島角逐2020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的冰島導演海納爾.帕瑪頌(Hlynur PÁLMASON)第3部長片作品《神選之地》(Godland)啟發自歷史照片,講述19世紀末一名丹麥牧師跋山涉水在異地蓋教堂的故事,入選去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還有榮獲今年柏林影展最佳紀錄片及邂逅單元最佳導演、體現墨西哥世代傳承的紀錄片《夢迴山村》(The Echo)也將在本屆影展放映。
2023第25屆台北電影節6月22日至7月8日在臺北市中山堂、信義威秀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盛大舉行,影展選片指南6月10日登場、票券於6月11日在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正式開賣,精彩片單與活動陸續公布,更多消息請關注官方網站(https://www.taipeiff.taipei/)Instagram(https://instagr.am/taipeiff)和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fb.me/TaipeiFilm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