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化在臉書po文指出,早年跑社會新聞時,親眼看過太多生離死別,以及社會的不公不義,還有貧富懸殊,對他來說,麥克風就是武器,在人群之中,才有些力量;但是轉行接手舅舅的手藝賣貢丸之後,他總在自問:微弱的自己,又能夠做多少助人之事?
楊中化說,一個善念,力量究竟有多大?善念可以是很多人一起,共同改變社會,善念也可以僅僅是你,就改變了全世界,這次之所以發起群眾集資、想要集結社會各界愛心來「捐棺木」,提案動機也跟我自己過往的採訪經驗有關。
楊中化說,多年前還是一名社會線新聞記者,經常跟搭檔的攝影記者陶沛倫各地奔走、收集報導素材。有次我們接到獨居老人死亡的消息,派出所警察也跟著一起過去,但門一打開,人在哪裡?找了老半天,後來我們才往後面防火巷抬頭一看,人就倒掛在那裡,可能死亡有一段時間了,都已經發出臭味。
原來,這位獨居老人他沒有家人了,就是以前人家講的「鰥寡孤獨」、無依無靠,所以那時候連後事都沒有人來處理。
那天結束工作後,回到家裡和爸爸提及此事,爸爸一聽就問:「一具棺木需要多少錢?」並主動承諾要捐贈火葬棺木費用,幫助亡者安息。
楊中化表示,爸爸的以身作則,他銘記在心——行善助人不是嘴上說說,而是在能力所及範圍內付諸行動。從那次之後,我開始會不時存下手邊零錢、積少成多地捐款到台北市殯葬處;近10年來,靠著賣貢丸賺到的積蓄,我已經捐出了上百具的火葬棺木。
當年的自問,他已得到答案:就讓我待在社會的最底層,做一顆永不熄滅的蠟燭吧!
楊中化發起的台灣首次集資捐棺木,人人都可以是活菩薩,源起於楊爸爸以前是海軍上校,會幫忙人家造橋鋪路、建設地方,退伍後有時候去登山也會撿一些垃圾下山,有時候去海邊參加淨灘。爸爸在去年過世了,過世之前他也特別叮嚀我說,我們捐棺材這件善事,能夠做就繼續的做下去。
楊中化表示,這次發起群眾集資計畫,希望以500包做為1個倍數,凡累積500包貢丸訂單,我就幫大家捐出一具棺木,期待平常前來購買「爆漿大貢丸」的顧客們,還有團爸團媽,以及中小企業主,也能響應支持我繼續幫助貧困亡者。
楊中化說,我只是1個小小的攤商,每個月心有餘力只能認捐一具、兩具棺木,只是「小我」而已。我想把小愛化成大愛,希望能夠把這種公益善舉放大、放到最大。比如說,看這次我們可不可以一起捐出100具棺木?1000具棺木?10000具棺木?
台灣目前有300萬家庭,屬於「貧窮線以下」的貧窮人口,每月收入不足3萬元,或許日子不缺吃穿的我們難以想像,有一些家庭是窮到連人生最後一哩路都為錢所困,無力下葬──那麼,若是我們在享用台灣傳統美味的同時,也能一起參與關懷弱勢、擴大助人影響力,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