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拍短片到首度拍長片,游智涵形容,兩者像短跑與長跑,節奏各有不同。「短片在訓練思考與說故事技巧、處理拍攝實務上,對拍長片有幫助,但長片像長週期的跑步,要懂得配速,劇組與壓力都更大,也要配合宣傳行銷讓大家認識你的作品。」
全片因疫情攪局,實拍約35天,較預期多3天,攝製與宣發預算為3,000多萬元。製片謝君堯指出,「因為是大家不熟的新導演,故事題材也較嚴肅,籌資不容易。」但因先申請到900萬元輔導金與獲「高雄人」投資330萬元,影片企劃案又在金馬創投拿到「文策院原創獎」,劇本也入圍優良電影劇本,實力受到肯定。接著游智涵將片中女主角背景改為台中人,順利獲選「台中拍」400萬元的獎勵補助。
謝君堯表示,雖有政府資金補助,但都採分期撥款,幸好「內容物數位電影」在器材部分以技術投資參與,有如即時雨,減少許多現金支出。加上獲文策院專案投資500萬元,解決不少資金問題。
在拍攝過程中,高雄與台中市府協拍單位均提供不少協助。謝君堯指出,高雄是孵育這部電影的重要城市,除了劇本是從「高雄編劇駐市計畫」開始,又有「高雄人」投資,在此拍片還有住宿補助。另外台中市也很幫忙,不只獎勵補助,片中的醫院、社會局等公家機關場景,也都透過協拍單位協助借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