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5 15:53 臺北時間

曾拿衣架打小孩「媽媽都會後悔自責」 親職教育專家曝解方

mm-logo
娛樂
本週五《公視主題之夜SHOW》論壇邀請母女檔作家陳安儀(右)和蘇雨桐(左)分享親職教養經驗。(公視提供)
本週五《公視主題之夜SHOW》論壇邀請母女檔作家陳安儀(右)和蘇雨桐(左)分享親職教養經驗。(公視提供)
《公視主題之夜SHOW》本週五(1/26)晚間10點播出韓國公視紀錄片《成為更好的家人》(The Child Next Door),本片由女星李英愛旁白,揭示偏激教養方式對親子關係造成的傷害。論壇主題以《不體罰,父母還可以怎麼教小孩?》為題,由心理專家鄧惠文主持、邀請數想國總監吳麗芬,母女檔作家陳安儀和蘇雨桐,及超過30名有被父母體罰經驗或關注此議題的公民來賓,共同思辨體罰以外的教養方式。
「零體罰」是世界教育的潮流,台灣法務部於2023年3月公告修正《民法》,擬刪除父母對子女的「懲戒權」,但此趨勢也讓許多父母在教養子女上產生疑惑。對此,曾出版多本親子教養著作的作家陳安儀,本次帶著大女兒蘇雨桐上節目分享,坦言在教養孩子過程裡曾採用過「體罰手段」。
陳安儀回憶,她的兩個孩子大概4到9歲是挨打最多的時候,多半是因姊弟吵鬧引起,她半開玩笑指出當時最常用的「凶器」就是衣架。陳安儀表示,「我本來也覺得不要打小孩,可是發現做不到,我覺得對當時制止小孩的一些不當行為,它是有效的。」蘇雨桐也不諱言,「那種狀態的媽媽很可怕,看到她快要抓狂的樣子就會馬上閉嘴,可能那時候她的工作壓力大,情緒累到極致,需要抒發的出口。」
20240125insight002
本週五《公視主題之夜SHOW》播出韓國公視紀錄片《成為更好的家人》,由知名女演員李英愛擔任旁白。  (公視提供)
在論壇討論的投票中,有過半的公民來賓認為「適當的體罰是不存在的」。作為母親的親子共學團領隊徐書慧表示,「體罰只是控制跟讓對方痛苦的手段,當中有很大部分是抒發自己的情緒,沒有教育意義。」長期耕耘教育界的吳麗芬直言,「體罰的目的就是讓他痛苦!不痛苦就不是體罰,怎麼會有適當的存在呢?」
談到父母在暴怒中處理情緒的方式,擔任教師的公民來賓舒涵透露自己的「冷靜小撇步」,是走到冰箱拿喜歡的食物,藉此和小孩培養默契,讓小孩有感媽媽好像要生氣。吳麗芬也提出自創的「十五秒急救法」,在快失控時開始「嘴角上揚」並轉身離開,藉此給大腦時間理性思考,避免衝動。
陳安儀提到,很多媽媽在打完小孩後其實都很後悔自責,但當下無法控制的原因可分為「情緒控制」和「不知如何管教」兩個層面。「父母的情緒影響子女,子女的行為影響父母」,她在實驗學校學到「在事發當下,先處理情緒不處理行為」,其實孩子不需要處罰,需要的是為自己犯的錯誤負責。
更新時間|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