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約翰馬可維奇在2001年後成立自己的公司「mrs. mudd」,一開始專注在獨立製片業務,但後來與投資人跨足時尚產業,推出了他個人品牌的西裝,前後一共出了3個系列,直到2017年才結束。這段經歷,是否影響到他演出《The New Look:時尚戰場》?
「嗯,我不確定這段經歷是否跟詮釋劇中人有關,當然多年來我一直都喜歡觀察許多時尚設計師創造的各種作品。當然,有很多不同的職業,我都很熱愛。我私底下一直在收集布料,當我需要東西時,我就會設計相應的布料,我很享受這種創作。」有別於大多數以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戲劇,往往呈現的都是戰火第一線的殘酷,但那些活在後方的民眾呢?在佔領區下的生活又是怎麼一回事?他們還能繼續從事原來的工作嗎?如果時尚是一個販賣夢想的行業,在這樣的砲火下,人們還能有夢想嗎?這就是全劇想要探索的部分。
「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如果這部劇呈現了有趣的角色和有趣的道德困境,那就夠了。它實際上是劇集的一個時代背景,帶我們回到歷史的某個高度,而大多數人已經遺忘了這一點。」當然要回到特定的時空背景,約翰馬可維奇也做了一些準備,「我與那個時代的人交談過,請他們回憶多年前的經歷,也閱讀了大量有關那個時期的資料。就像大多數有複雜道德觀的人一樣,那是一個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持續應對、學會需要妥協的時代,他們面對的情況其實是他們很不願談論的。」
《The New Look:時尚戰場》另外一個被議論的觀點,就是儘管全劇是以被納粹佔領的法國為背景,但劇中所有演員都要以英語發音演出,即使是扮演法國人也是如此。他說:「我不知道美國觀眾會如何看待這樣的詮釋,全劇所有的對白始終都以英語進行。我個人認為這點並不是非常重要,儘管我喜歡在故事背景的發生地,看到當地語言所呈現的演出,然而事實上,我也曾看過並參與了一些我非常喜歡的非本土語言發音的作品。」
這很快就讓人想起約翰馬可維奇在1988年的代表作《危險關係》(Dangerous Liaisons),劇情時空發在法國大革命前夕的巴黎,法國貴族的醉生夢死與勾心鬥角,有趣的是儘管翻拍法國人寫的小說,但整部片卻用美國演員、以英語發音拍攝,得到的迴響卻遠遠超過法國人自己拍的版本。所以他個人認為,用英語演戲其實不會有太多的影響,當然對於那些期待看到以法語演出的觀眾來說,可能會有些期待落空。
但是在拍完《The New Look:時尚戰場》,還有興趣再斜槓參與時裝設計嗎?他解釋自己應該是不會再涉足時尚產業了,「儘管做起來真的很有成就感,我也很喜歡,但設計時裝需要很多工作,也會非常忙。」如今已經70歲的約翰馬可維奇覺得,這種生活已經不再適合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