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知情人士說,當孩子身處在政治名門,家庭一舉一動又常暴露在鎂光燈下,可能導致他們遭遇家暴時被迫選擇吞下去,更令人擔心的是,若社會未及時提供協助,「家暴行為可能會帶到下一代,成為恐怖的世代複製!」
多名處理過家暴案的社工向本刊表示,家暴不能直接說會遺傳,但目睹或曾經身處暴力現場的人,卻有可能模仿或學習這類行為,衛福部曾統計,發生家暴案的家庭中,約有1成家庭的青年或兒童過去曾目睹家暴行為,而可能出現做惡夢、尿床、焦慮、退縮,甚至有攻擊、傷人等行為,他們成年後成為家暴加害者的比例,更是一般人的5~10倍,這些創傷的修復有賴社會安全網絡的介入,提供情緒支持、輔導及關懷。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第八屆紫絲帶奬得主杜瑛秋擁有多年的社工實務經驗,她接受本刊採訪表示,家暴案最後會不會開案,有許多評估指標,例如受暴者有無人身安全、個案願不願意接受服務,若是家暴高風險個案、有立即危險,則不管個案願不願意都會強制介入,而許多精神暴力的家暴類型,常常會有個案向社工表達自己暫時不需要接受服務,但基於保護個案,第一線社工仍會持續追蹤、關心,且只要經流程通報,社工就一定要進行個案接觸及服務,以確保他們人身安全無虞。
「有時候受害者會面臨施暴者的威脅、恐嚇而不敢通報或接受服務!」她說,許多高知識、有社經地位的名人,在面臨家暴時,會承受來自各方的不同壓力,這些受害者有的會被加害人恐嚇,「若通報就讓你見不到孩子」,有的則礙於娘家生意、事業,怕事情鬧大醜聞曝光而影響聲譽,有的甚至乾脆直接找律師打官司,各種樣態都有;對於接觸到個案的社工來說,在尊重個案意願的前提下,這時候就會提供各種資訊給他們,至少讓他們哪一天遇到立即危險時,懂得找誰諮詢、求助。
杜瑛秋表示,對於家暴案的發生,避免施暴者持續加害,有人主張要全面揭露真相,甚至把被害人住哪一區、什麼學校都曝光出來,但在當代「鄉民正義」氛圍下,可能導致被害者遭肉搜,當事人可能會很痛苦,若還在學校讀書的少年,一旦被辨識出來,會讓他們被過度關注、甚至被排擠,「因此揭露真相、伸張正義與保護被害人必須取得平衡,否則會造成二度傷害。」
★《鏡週刊》關心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虐待、精神虐待,請立刻撥打110報案,再尋求113專線,求助專業社工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