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紫嫣5、6歲時隨父母從湖南移民香港,中學時開始寫小說,當時也以為自己後來會成為作家。在香港大學主修中國文學與社會學的她,在大學畢業那年希望將自己的小說,分享給別人看,於是自資印成小冊子,放在圖書館讓學生免費閱讀,「可惜當時都沒什麼人看,後來就把一些覺得比較好的,集結成短篇小說集《夏日的告別》。」
2010年左右,微電影盛行,祝紫嫣的朋友建議她把小說《親愛的瑪姬》拍成5分鐘的微電影,讓大家透過短片認識她的小說。「我覺得好像不錯,就找3、4個朋友幫忙,拿相機拍起微電影。當時我也不知道導演是幹嘛的,只覺得如果演員語氣不對,就幫他們調整。後來拍出來大概有30分鐘,還在大學放映給2、300個人看,都是我們的親朋好友。」
「有第一部之後,第二部就比較容易,知道怎樣做,我就自導自演。隔了3、4年,機緣巧合下,因為李駿碩看了我第二部短片,就找我一起寫《瀏陽河》的劇本,那時我才知道有那麼多方式不用自己掏錢拍片,像是可以申請『鮮浪潮』或『首部劇情片計劃』等。」祝紫嫣透過李駿碩的介紹,認識許多拍片的朋友,「我們就變成工作小夥伴。我開始去報名『鮮浪潮』這些不用自己掏錢的影片資助計劃,但是也不是一下子就順利入選。」
祝紫嫣說,其實很多的影片資助計劃她都是試了再試,才成功入選。「後來想想,我從來沒有一次就順利過關。『鮮浪潮』報名4次、『高雄拍』報名2次、香港『首部劇情片計劃』也是第二次以親情題材的《但願人長久》申請才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