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次發生博愛座爭執,張哲生不禁在臉書上轉發他在5年前曾分享的貼文,當時他提問道:「你知道台北市公車上『博愛座』的由來嗎?」並引用1976年《聯合報》的一則報導,該報導指出,台北市的公營和民營公車業者為了紀念蔣中正逝世週年,在台北市各線公車上普設「博愛座」,希望市民能主動讓座給老弱婦孺,以發揮蔣公的仁慈博愛精神。
張哲生認為,每一個座位都應是博愛座,「自發地讓位給比自己更需要坐下的人,才是博愛的精神」。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博愛座的衝突不斷增多,張哲生轉發過往的貼文直言:「真的應該取消博愛座的設置了,其實每個位子都可以是博愛座。」
最初,博愛座的概念源自北歐國家的「無障礙環境」政策,這些優先座位是為了孕婦、傷病者、老人和身障人士所設,但是否該讓座,一直以來都沒有硬性規定,完全取決於個人自發行為。多年來,這種無強制性的讓座文化在北歐國家逐漸培養出讓座的良好風氣,人們自願將座位讓給有需求的人。
張哲生的呼籲,反映了對當前博愛座爭議的一種解決思路,即取消博愛座的設置,並推動全社會形成自發讓座的文化。這樣,不僅能減少衝突,也能真正實現博愛的精神,每一個座位都能成為博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