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校園民歌風潮,經歷金韻獎、民謠風、大學城,在華語歌壇中具有獨特性、時代性、歷史性的意義,其創作風氣帶動了後續整個華語流行樂壇百花齊放的年代,而「民歌手」更成為空前絕後的頭銜。歷經歲月洗禮,這些經典民歌宛如歲月的佳釀,醇香四溢,讓人陶醉不已,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理事長丁曉雯說:「民歌50的列車開動了,很榮幸,我們都還在車上,繼續大聲唱!」78歲「民歌之母」陶曉清說:「哇!真好我還活著,還可以去參與民歌50。」
楊弦表示,距離1975年演唱會到民歌50演唱會已有一萬八千多個日子,能夠參加演出和準備出版幾十年來的創作CD,算是自己當初提倡詩歌結合現代民歌有一個圓滿交代。2021年,因為缺血性中風,楊弦當下右邊手足不能動彈、臉喉肌肉失調,送至馬偕醫院急救又轉到三總治療,雖已恢復正常,但聲帶發音轉折沒有以前好,最近他持續進行聲音訓練。過去一年他開始製作歌曲視頻以及透過AI協助新的作曲視頻在YouTube發表,最近也把三十多年來譜曲錄音的十幾首『鄉.旅.詩.歌.』作品和歌譜手冊結集準備年底出版為CD和數位發表。
趙樹海1975年在電視上看到楊弦自彈自唱創作曲後,觸動了他心中的旋律、也喚醒了年輕人心中音樂的種子,於是大家開始摸索著創作,之後陶曉清在廣播節目「中西民歌」帶動了民歌創作,1977年,台視「跳躍的音符」更提供了表演的舞台。
黃仲崑表示,剛剛開始唱民歌的時候,自己二十幾歲,然後一不留神就到了民歌50,他笑說拿了敬老卡已經2年了,現已66歲。他認為人生很像是在坐火車,一班一班的火車,看你是在什麼階段上的火車,然後帶你去什麼樣的地方 。他就是當年搭上了民歌這班列車,然後列車就一直不停地跑,過程中有人上車也有人下車,但自己已經在車上已經跑了50年,還未下車,期盼將來的民歌60、民歌65、民歌70、75,還能繼續唱歌給樂迷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