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40年最高紀錄 全靠「積極展店、汰舊換新」
麥當勞這幾年以「汰弱換強」策略,積極在台拓展版圖,回顧過去5年,共有36家舊門市熄燈、55家新門市開幕,更是在今年創下417家店數新紀錄,若沒有關店,全台就有500家麥當勞了,成績更顯亮眼,令人好奇「為什麼還是要關店?」麥當勞餐廳發展事業群副總裁黃美玲說道:「因為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與商圈轉移」。在店面進行大改裝時,許多規範都必須符合法規,有些餐廳要封樓層、封部分用餐區,最後連營運都沒辦法,就只能關店了!」這也是許多「地標級麥當勞」必須進行汰弱的原因;而另一方面,商圈的轉移,像是在封閉型商圈裡的門市,因covid-19影響,改變了顧客的消費習慣,來客數不如以往活絡甚至開始虧損,最終也只能以關店收場。
這波汰舊策略,也讓人開始猜測,麥當勞之後是否只往郊區發展?當被問及這題,黃美玲語氣肯定的說:「我們沒有放棄市中心的可能性,以內湖科技園區來看,許多辦公大樓、賣場進駐,即便如此麥當勞仍沒有放棄,內湖舊宗二門市就是經典的代表,甚至突破亞洲紀錄,在350公尺內連開兩家得來速。」目前全台的麥當勞中,有180家為配有得來速的「大全配」。未來的展店策略,市中心將以沿街式店面為主;而蛋白區至郊區,以及鄉鎮區域,則將以得來速店型為主。
深入鄉鎮區 廟宇文化、觀光發展帶動人口引力
談及麥當勞這次睽違24年再度重返雲林,並選在西螺展店,黃美玲說:「其實20年前就展開評估了!」在過去,只要鄉鎮人口數達5萬人,並符合多元營業客源,麥當勞就會探詢開店的可行性,但在台灣,有城鄉差距、資源過度集中的問題,縣市合併後又更明顯,導致一些區域欠缺政府資源,人口逐年外移,「以當時西螺來看,是不可能投資展店的」。然而,這次會再重啟計畫,要歸功於台灣整體產業的發展。
目前麥當勞在台的開店密度,台北、新北、台中約3萬多人開立1家分店,高雄4萬多人、台南也逐步跟進,這些城市的開店密度逐漸提高,「是因為有利多條件加入」,像是台積電效益,科技園區帶動人口進駐,從新竹竹科開始,從北到南往下拓展,這些效益也會進入鄉鎮區裡,現在非六都以外的鄉鎮區,在交通建設、國土計畫、市政建設上,也開始有新的利多加入。以往郊區、鄉鎮區,人口數要達5萬多人才有機會評估,這次西螺4萬多人就開店了,也是因為西螺這幾年在觀光發展上,有了屬於自己的利多趨勢。
西螺這幾年在觀光發展,像是廟會文化,在2、30年前,參與人多為年長者,不是麥當勞的主要客群,隨著族群的年輕化,「是從小吃麥當勞長大的teens出來了」,很多鄉鎮過去被認為不是麥當勞的消費人口,1、20年後這些小孩都已經長大,並繼續有小孩出生、長大,這樣的人口轉移,促使麥當勞開始重新評估拓店的可能性,Amanda更有趣分享:「甚至在遶境的時候,神明也會說要進去麥當勞」。加上西螺大橋底下的休憩規劃,還有台中、高雄間往返的中繼站—西螺交流站,遊客會進來,過境型的旅客也會下來休息,種種多元的客源因素,促成這次麥當勞在西螺展店的主因。
全台首家雙車道來速系統 從產地到餐桌實現在地共好
新開幕的西螺中山餐廳,是第一家併肩型車道系統(side by side)的大全配, 支援兩部車同時點餐,並配有多項節能減碳設計:餐廳屋頂鋪設「發泡隔熱板」、牆面的「環保隔熱砂漿」讓室溫更舒適、自動感應控光的「智能節能照明」、能區分設定溫度的「VRF高效變頻空調」。聊到麥當勞對於永續的看法,黃美玲堅定回答:「既有的建物沒有辦法改,但未來新建的結構體都會導入永續,不是做一次性的,是要持續做」,目前已有22家永續門市,未來也有在評估將停車場納入充電裝,讓電動車可以進來充電,剛好吃完就可以開車了。
麥當勞的蔬果食材來源,超過六成是使用台灣在地,其中美生菜就來自雲林。長期合作的麥寮果菜生產合作社主席郭進展致詞分享,12年前加入麥當勞時,對於良好農業規範感到沮喪,「因為要求的太多了」,農民也不習慣,但在經過麥當勞扎實的指導與層層把關下,現在農民都能侃侃而談食品衛生安全的知識,生產出更高品質的蔬菜。未來,麥當勞也將持續支持台灣在地,實現從產地到餐桌的理念,以行動支持農民,繼續貼近社區與顧客,讓在地共好繼續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