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芬表示,參與跨年活動多數源於對儀式感的追求,尤其是與親密的朋友、伴侶或家人一同倒數、觀賞煙火,能讓人感受到歸屬感與期待感。然而,若對未來缺乏明確目標或心態疲乏,便可能覺得跨年毫無意義。
關於狂歡後的失落感,特別是年輕人,偏好高強度的視聽刺激,因此對演唱會或煙火表演興致勃勃,狂歡結束後,一下子的反差讓情緒的落差引來惆悵。林翠芬建議,狂歡過後應多與自己對話,藉此調整心態,或是為新的一年訂立目標以及放眼春節假期,找到持續前進的動力。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選擇平淡地迎接新年,尤其是那些已經參與過多次大型跨年活動的人。他們更注重當下的平靜與自得,選擇在家欣賞喜愛的電影,將跨年夜視為普通的假期。此外,隨著身份地位或人生階段的改變,職場和家庭因素可能讓人更傾向於簡單度過這一天。
林翠芬提醒,跨年活動或演唱會等場面情緒張力強,結束後難免產生心理落差感,尤其今年(2025)元旦並無連假,狂歡過後迎來的可能是「來不及喘息」的倦怠與現實壓力。
跨年的意義,在於如何面對當下與展望未來。無論是熱情參與活動,還是靜待新年的平淡,都可成為專屬於個人的儀式,只要用心體會,都能迎接一個全新的開始。